1.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2.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解释

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4.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5.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_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出处

题库内容:

了了:聪明 伶俐 , 明白 事理。幼年聪明 懂事 ,长大后不 一定 成才 。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 》:“太中大夫东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小,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近义词: 小时了了 谓年幼时聪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 年十岁,随父到 洛 。时 李元

成语语法: 作定语;用于评说别人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10岁的孔融去拜见大名鼎鼎的河南太守李元礼,以李元礼亲戚的名义求见。李元礼不认识他,他则把老子与孔子的后人关系扯为亲戚。太中大夫陈韪讥笑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陈韪说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说他长大后未必成才,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意思是说陈韪言外之意就是讽刺陈韪长大了(现在)不成材。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解释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出处:《世说新语》:“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扩展资料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寓意: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用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才的。

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1、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2、出处:《世说新语》:“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

3、译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局促不安。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答案:

成语解释:

了了:聪明伶俐,明白事理。指人少年时聪明,长大后不一定有出息 。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请采纳,谢谢支持!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时候优秀,长大后未必也会优秀。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直译为我猜您小时候一定很优秀,言外之意是对方现在挺平庸。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家语第二》,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1、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2、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扩展资料

王戎自幼聪颖,神彩秀美。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裴楷称赞他说:“戎眼烂烂,如岩下电。”王戎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表演,当时猛兽在栅槛中咆哮,众人都被吓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动,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在阁上看见后,称赞王戎是奇童。

王戎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答曰:“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