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弃疾的中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春在溪头荠菜花的散文

3.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上句是什么

4.三月三吃鸡蛋是哪的习俗

春在溪头荠菜花张宗子_春在溪头荠菜花

1、《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2、《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3、《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4、《春思二首·其一》——唐代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译文:春天的时候,遍地的青草与嫩黄的杨柳交相辉映,桃花在春风中吹的花枝乱颤,白白的李花也竞相开放,释放出淡淡的花香。

5、《春日》——宋代朱熹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6、《好事近·梦中作》——宋代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译文:一场春雨,给山路上增添了许多鲜花,鲜花在风中摆动,又给满山带来了盎然春色。我走到小溪深处,无数黄鹂飞跃啼鸣。

辛弃疾的中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但是,接下来两句“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实际上讲的是“愁绪”。“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春在溪头荠菜花的散文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急急急

解析:

作品内容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作品:鹧鸪天

内容:

陌上柔桑破嫩芽,[1]

东邻蚕种已生些。[2]

平冈细草鸣黄犊,[3]

斜日寒林点暮鸦。[4]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5]

城中桃李愁风雨,[6]

春在溪头荠菜花。[7]

作品注释

注释:

[1]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

[2]东邻蚕种已生些: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3]平冈细草鸣黄犊: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4]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5]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青旗:卖酒的招牌。

[6]愁风雨:害怕风雨吹打。

[7]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荠菜:春天开白花的一种野菜。

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上句是什么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时候,最早不畏严寒、破土而出的野菜当属荠菜了。古人陆游有诗为证:“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汤”。而辛稼轩更是把荠菜花当成了春天的真正使者,留下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名句。

 民谚说:“吃了荠菜,百蔬不鲜。”荠菜的鲜美,非一般菜蔬所能比拟。然而,童年的我,却对这来自乡野之菜不屑一顾,天真地认为它瘦不拉几的,有什么可吃的?所以,第一次看到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荠菜回家,我有些好奇:“娘,你挖这么多野菜干什么啊?喂猪的吧。”母亲笑笑说:“喂什么猪!喂人。”“喂人?这个能吃吗?”我满腹狐疑。“怎么不能?可鲜着啦。中午给你们做荠菜炒鸡蛋。”吃午饭时,母亲端上来一盘荠菜炒鸡蛋。我专拣鸡蛋吃,把荠菜撇在一边。母亲搛了一筷荠菜放在我碗中,说:“尝尝看,可香了!”望着这鲜嫩翠绿的菜,我有点动心了,挑了一点放在嘴中,嗬,还真有点香气。嚼一嚼,一缕清香自舌尖上蔓延开来,顷刻满口生津。我不禁叫道:“真香!”我不再挑鸡蛋了,而是大啖荠菜。食后三日荠菜的清香仍留芳齿颊间,不绝如缕。

 从此,每到早春,我便跟从母亲去河边地头挖荠菜。熬过了一冬,荠菜迫不及待地返青,叶片碧绿。母亲能用荠菜做出各种珍馐:荠菜炒肉丝、荠菜豆腐羹、荠菜春卷,荠菜馄饨等等。荠菜豆腐羹是母亲用荠菜做得最拿手的一道佳肴。她把豆腐放进油锅里煸,加盐,边煸边用铲子将豆腐压碎。之后将切得极细的`野荠菜,放进滚烫的豆腐里炒,最后勾芡。一道色青白、味纯香的荠菜豆腐羹,便做成了。还未及端上桌,就香气扑鼻,入口更是绵软甘香,清新鲜美。

 荠菜入馔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咏叹。《尔雅》也称“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等诗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明代戏剧家高濂品尝荠菜之后,更是夸张形容“若知此物,海陆八珍皆可厌也”。“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荠菜不仅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还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在三月初三这天,给一些患者只开一味药,名曰“荠菜煮鸡蛋”,一听就让人涎水涟涟,未等入口,病情就好了大半。

 很久没有去过乡野了,故乡并不遥远,远去的是我的童年。然而在不时穿越的风里,荠菜的靓影依稀。多么想在一个闲适的春日,拎一只小竹篮,陪同年老的母亲,融进春绿里,听春风与荠菜低语,让自己不再年轻的心重回童年,重新品味浓浓的母爱。

三月三吃鸡蛋是哪的习俗

陌上柔桑破嫩芽,[1]

东邻蚕种已生些。[2]

平冈细草鸣黄犊,[3]

斜日寒林点暮鸦。[4]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5]

城中桃李愁风雨,[6]

春在溪头荠菜花。[7]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相传在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