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律诗原文_长征七律诗
1.七律长征古诗是什么?
2.七律长征中的七律是什么意思
3.红色诗词七律长征
4.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内容是?
5.《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哪句
6.七律长征的意思
7.《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八句几联
七律长征带拼音的生字如下:
1、征zhēng
2、难nán
3、逶wēi
4、迤yí
5、腾téng
6、蒙méng
7、磅páng
8、礴bó
9、崖yá
10、暖nuǎn
11、渡dù
12、横héng
13、岷mín
14、yán颜
七律长征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这首七律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作者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万般豪情壮志。在长征途中,作者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作者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故事,都被作者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作者一笑而过的大气。
七律长征古诗是什么?
《七律.长征》中点面结合的句子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其中“万水千山”是面,“五岭、乌蒙、水、大渡桥”是几个点。
《七律·长征》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七律·长征》作者简介:
,字润之,笔名子任。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中的七律是什么意思
七律长征古诗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译: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红色诗词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中“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诗人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内容是?
全诗原文如下: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哪句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名词解释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即江。代表的新的。10月,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即整个红军。
七律长征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全诗的总领,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
原诗:
《七律·长征》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红军长征的不易。有人计算过,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时,总人数是86000人,可走到陕北根据地后,剩下的只有6500人了。这也就意味着,一条长征路每公里都要献出3~4个红军战士的生命。如此长征不是徒步之旅,而是鲜血之行呀。
红军却在整个会师之路上只休息了44天,其他时间几乎从未停留过。如此计算,他们每天要走74里路。可他们没有补给,没有军需,还要面对突然袭来的战争,所谓缝缝补补在这一刻再形象不过了。
长征途中,红军要跨越11个省,包括26个城市。这其中还有18条山脉需要翻越,每条山脉都是一次挑战,特别是有些常年积雪的山脉,对于没吃没穿的红军而言,那堪称死亡的挑战。同时,中途渡河24条,水浅的靠双脚趟过去,水深的则要想办法搭桥,造船,用木筏。
但红军战士们最终完成了胜利大会师,最终为革命,为世界,为每一个享受新中国和平的后来人创造了百炼成钢的人民军队,为革命胜利铺就了坚实基础,这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行军,更是让我们永远牢记的壮举。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八句几联
七律长征的意思如下:
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在红军脚下就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眼里就像一个小泥球。
江的水拍打在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红军翻过了终年不化雪的岷山之后,个个都喜笑颜开。
原文:
七律长征
作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扩展资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长征一共有8句,有4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七个字。
原文如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
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
简介:
《七律·长征》是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当时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翻译为: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