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好学翻译_颜回好学翻译现代文
1.文言文《颜回好学》注解
2.颜回好学的文言文
3.求《颜子所好何学论》译文
4.颜回好学原文翻译,不迁怒不贰过精神
5.颜回好学 古文翻译
1. 从《颜回好学》的语段中看,颜回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颜回的优秀品质“不迁怒,不贰过。”都是都是颜回的优秀品质。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gushiwen/
2. 文言文颜回好学提问.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发尽白,蚤死(蚤:同“早”,早年.)(2)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益:更加.(2)弟子孰为好学.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3)不贰过.过:犯错误.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恕,不贰过.译: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你能从孔子的话中,知道颜回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从他的身上,你能学到什么吗?答:“不迁怒不贰过”、“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学到了)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3. 《颜回好学》翻译 回年二十九译文: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6303737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扩展资料:
《颜回好学》“学”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学,重在品德修养方面。所以特别提出“不迁怒”和“不贰过”。不迁怒的意思,有三个重点,分别由浅而深。
第一层意义,是不把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不相关的人身上,令人觉得承受无妄之灾。第二层意义,是一个人犯了一次错误,只能就这一件事加以责备,不应该因此全盘否定这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令人觉得被算总账而承受不了。
第三层意义,确实十分困难,那就是想要发怒时,便能够及时化解,用其他的方式来取代。这种发怒于无形,实属不易。
颜回14岁时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地位在冉雍之上。《先进篇》有与此相类似的对话,可见孔子从不掩饰对这位弟子的喜爱之情。
4. 颜回有怎样的品质“君子”品质——颜回快乐之源2008年02月28日16:21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山东电视台 颜回是一个居于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勤奋好学之人。
傅佩荣先生在《新杏坛》讲述“向颜回学习快乐”时,特别讲到了“君子”的含义。傅佩荣先生为什么会讲君子呢?君子和快乐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傅佩荣先生从三个方面把“君子”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他说,首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跟别人都和谐,古代讲“和”,就是和音,演奏音乐的时候,各种乐器发作不同的声音,但是整个合起来是和谐的,就好象你跟别人相处,各有特色,不要求一致,同就是一致。君子跟别人都可以和谐,不要求一致。
小人倒过来,一定听我的,只能跟我一个样,那就是小人了。 其次,“君子周而不必,小人必而不周”,“周”就是普遍,君子普遍爱护每一个人。
我上街的时候,谁需要帮忙,我就帮忙,不是说这个人受伤了,看看是不是同学我才帮忙,邻居我才帮忙,亲戚我才帮忙,这就太狭隘了。君子是普遍爱护每一个人,“必”就是只喜欢几个死党,几个好朋友,小人倒过来。
所以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再次,“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就是舒泰,“骄”就是骄傲,一个人为什么骄傲?因为自我中心,喜欢跟别人比较。
相反的,你没有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坦然相处,自然而然就很舒泰。 最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为什么坦荡荡?是因为他无私,没有私心。
小人为什么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因为常常在跟别人比较,跟别人竞争。所以在孔子所说的君子谁可以做到?颜渊可以做到,并且他一直努力在做。
所以颜渊为什么会快乐啊?心胸坦荡,泰而不骄,和而不同,这样的人到任何地方去每一个人都欢迎,他也觉得非常快乐,并且因此他不断地成长。 在“向颜回学习快乐”这一讲,傅佩荣先生将颜回作了全面的分析,得出了颜回快乐的原因——君子品质。
还给我们指出了快乐的方法,妙语连珠,鞭辟入里,敬请收看。
文言文《颜回好学》注解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颜回好学的文言文
文言文《颜回好学》注解
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文言文颜回好学提问。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蚤:同“早”,早年。) (2)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益:更加。 (2)弟子孰为好学。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3)不贰过。过:犯错误。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恕,不贰过。译: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你能从孔子的话中,知道颜回是怎样的一个人吗?从他的身上,你能学到什么吗? 答:“不迁怒不贰过”、“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学到了)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文言文,颜回好学,断句《颜回好学》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断句如下: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好学文言文和翻译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意思相同
文言文《颜回好学》怎么断句?如下: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2、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3、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
颜回好学文言文的启示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什么是不迁怒?就是不乱发脾气;不贰过就是同样的过失决不会出现两次。
文言文颜回好学好的意思好,音hào,意为喜欢、勤于。
文言文《颜回好学》的翻译即启示原文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启示: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求《颜子所好何学论》译文
1. 文言文《颜回好学》的全文翻译
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2. 颜回好学文言文翻译
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3. 颜回好学文言文和翻译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4. 文言文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最佳答案 1.蚤同早 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颜回好学原文翻译,不迁怒不贰过精神
一、译文
孔圣人门下有三千弟子,独独称赞颜回好学。《诗》(《诗经》)、《书》(《尚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等,那三千弟子并不是没有修习掌握,但是孔子唯独称赞颜回好学。学的是什么呢?是通过学习来达到圣人之道。
圣人的境界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吗?是的。学习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人的形体生成以后,外界的事物与人接触,人的内心被触动,产生七情,叫做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产生后(若不加约束)就会愈发浓烈,需要心性来雕琢。所以警醒的人会约束他的感情,使之合乎中道,正心养性,就叫作“性其情”。
愚钝的人却不懂得制约,放纵他的感情而达到极端的地步,以致禁锢了自己的心性,心性就泯灭了,就叫做“情其性”。学习的方法,就是正心养性。内心中正,真诚信实,就可称为圣人了。
程颢在这篇文章中的总纲就是:“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定性书》)程颢说无论动也罢,静也罢,但“性”是不变的,并没有内外之分。
这个“无将迎”,是引庄子“圣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他们都认为“圣人”的心像镜子,有什么东西,便出现什么样的影子,照的东西去了,不必送它,来了也不必迎它,物不来即不应,物来即应,应了也不必把它藏起来。
程颢讲的“胜物而不伤”,不是庄子的养生,是说战胜外界的事物而不被他们所伤害。这说明“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用无照镜子比喻“心”的作用,也就是“心”不变,只是物在变而已。
程颢指出张载的错误就在于“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定性书》)就是说“性有内外”。程颢认为这样又有矛盾,也就是:“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同上文)“牵己而从之”,就是性随物于外,应该说“性在其外”,然而前提是“有内外”。
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就在于,说张载的观点,机械地拒绝外物的诱惑,并不清楚性无内外,在这样的前提下,谈“定”是毫无意义的,这样来说,张载的错误就在于“不知性之无内外也”。(同上文)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同上文)实际上这句话的中心内容就是他说的“浑然与物同体”(《程氏遗书》卷二上),这里说“圣人”的精神境界与天地的精神境界一样,天地本来无心,是因人有心而天地有心;天地无情,因人有情而有情。
“普万物”,“顺万事”,就是“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必防检,不须穷索”(同上文),“诚”就是没有虚假,也就是佛家所说的“不妄”;“敬”就是心不分散,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主一”。
“以诚、敬存之”不需要防守自己,不需要怕自己有错误行为,也不必“穷索”,怕这个道理有错,这便是实实在在的注意“浑然与物同体”这个道理。这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能存在于天地之内,而不能存在于天地之外,天地没有自己的心,一切有心的事物的心,就是天地之心,对于天地来说没有主客观之分。
这样为程颢所说的“性无内外”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天地推理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自然也无内外之分,这样也可以说,一切有感情的事物的感情,就是圣人的感情。
于是程颢又说:“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里说的是“圣人”与天地同体,无论什么事都能顺其自然而行之,他们所做的事情都是合乎天地之间的规律的,都能顺应天地变化,这也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与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儒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社会变成“大同世界”,而使人也成为有高道德水准的人。
有人说儒家的“大同说”是对上古尧舜社会的向往,我认为这是儒家的一种社会理想,不单单是追述上古。这个“大同世界”中的人必然也是具有高道德水准的人,只有达到这个精神境界才能达到“大同世界”。
程颢引用《易传*咸卦卦辞》:“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来证明他的观点。《爻辞》讲:“咸,感也。”《程氏易传》讲:“四在中而居上,当心之位,故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贞正则吉而悔则亡,感不以正则有悔也。
贞者,虚中无我之谓也。若往来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则思之所及者有所感动,所不及者不能感也,岂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程颐解的是咸卦中的九四。这里意思是说,想到的便要受其所感,而想不及的则没什么感受,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
这个“心”是一般的“我”的所思所感。“虚中无我”,便是“天地无心”,“天地无情”,“我”是具有普遍意义之“我”。我这里引程颐的话是为了能更好的说明程颢的观点。
接下来程颢分析了为何人要受“外物所累”的原因。他说:“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定性书》)他认为,人所以受到“外物所累”,就在于“自私而用智”,私利人欲蒙蔽了人得本心,以至于“有为”、“明觉”达不到。
“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同上文),“人心”本来是“有为”而“明觉”的,完全能够自发地作出反应,但是由于外物所迁,污染了人欲。从而使人们在寻求自身利益时,自作聪明,“用智”来得到利益,结果把这种“明觉”掩盖了故不能适道。
程颢批评张载“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就是说张载所根据的《礼记*乐记》中所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和自己亲身经历,所说“定性未能不动,独累于外物”的错误在于自知外物给“人心”带来的作用,而刻意地去抵制或拒绝它。
程颢又引用《易传*艮卦卦辞》和孟子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易传》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程氏易传》解释说:“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
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无我也。无我则止矣。”就是说人只顾其背而不顾其身,只顾部分不顾整体,以致被迫离家,远走他乡,行其庭而不见其人。
这都是因为“人欲”所致,如果没有“人欲”则不是这样。这与庄子所说的“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庄子*刻意》)是一个道理。
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就是“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孟子*离娄下》)。焦循《孟子正义》中说:“恶人欲用智而妄穿凿,不顺物之性而改道以养之,按此智即人性之私也。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移谓变通也。愚者可以转而善,智者可以转而为不善,此习,所以相远。智者何以转而为不善,为其凿也。正苦于知而凿其知。”这为程颢批评“用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宋明理学家认为“义利之辩”是“人与禽兽之辩”,他们讲求“义”而不讲“利”。
程颢想出一种绝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两忘”,他说:“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定性书》)他讲这个“两忘”的理由是:“两忘,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
圣人之喜,以物之当喜;圣人之怒,以物之当怒。是圣人之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也。”(同上文)这就是说,再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不要打自己的小算盘,也不要把自己的私心杂念掺和其中,而让内心的良知良能对事物作出自发的反映,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提正作出判断,忘却内外,也便是“性无内外之分”。
这个“两忘”由来于《庄子*大宗师》,其原文如下:“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无事而生定”。这说明一点,程颢的这种“定性”的理论来自于庄子,即是无心无情,无心即无思无虑,无情即无好无恶,无心于万化之无常,无性于万物之盛衰,无心无情就是超然于世外,就是绝对不动心。
程颢的这种定性理论,对陆王心学的“致良知”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书陆九渊集序》中王守仁说:“佛至宋周、程二子,始复追寻孔孟之宗,而无极而太极,定之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说,动亦定,静亦定,无内外,无将迎之论。庶几精一之旨矣。”可见其影响,这也是认为程颢开启陆王心学的一大明证。
二、原文
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
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入未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
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三、出处
《近思录》卷二中的《二程文集》卷八《颜子所好何学论》
扩展资料
颜子所好何学论,儒教文献。宋程颐18岁时著。文中认为颜回所好之学即学圣人之道。提出为学之道就是正心、养性。从而明确提出,“学”的目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进行心性修养。该文一出即大受赞赏,表明儒教已把心性修养作为宗教活动的核心。该文收入《二程集》。
百度百科-颜子所好何学论
颜回好学 古文翻译
在的三千名弟子中,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要数颜回了,不仅是因为颜回好学,一直遵从孔子的思想,还因为他不把怒气发泄在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
原文
回⑴年二十九,发尽⑵白,蚤⑶死。孔子哭之恸⑷,曰:“自⑸吾有回,门人益亲⑹。”鲁哀公⑺问“弟子孰⑻为⑼好⑽学?”孔子对⑾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⑿,不贰过⒀。不幸短命死矣(14),今⒂也则亡⒃。”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
⑴回:颜回
⑵尽:全部。
⑶蚤:通“早”,很早。
⑷恸(tòng):哀痛之至。
⑸自:自从。
⑹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更,更加。
⑺鲁哀公:鲁国国君。
⑻孰:指“谁”或“哪个”。
⑼为:最。
⑽好:喜好, 爱好。
⑾对:回答。
⑿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
⒀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
⒁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
⒂今:现在。
⒃亡:通“无”,没有。
翻译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早已经全部发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 这样好学的弟子) ,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头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但他命太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看完这篇文言文,我们首要学习的就是颜回的“不迁怒, 不贰过 ”。发现错误后要及时的避免,其次要有一颗改正错误的决心。
回年二十九 ,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不迁怒:不转移怒气。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过”是过错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29岁。
(4)亡:通“无”,没有。
(5)蚤:同“早”。
(6)回:颜回,又称颜渊。
(7)恸(tòng):极度悲伤,十分痛苦。
(8)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
(9)迁:转移。
(10)贰:重复。
(11)益:更加.
(12)孰:谁,哪个人或哪些人。
(13)过:过错。
(14)尽:都,全。
(15)鲁哀公:鲁国国君
1)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2)孔子 英文:Confucius, Confucious; 拼音: Kǒng z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1]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2]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
孔子的智慧。
感悟、阅读训练
我们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能发泄到别人身上,这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而知错就改,不重复犯错,也是有很高修养的,能够做到这两点,也像是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不迁怒,不贰过。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迁怒,不贰过。”
(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5.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答:
最佳答案
1.蚤同早 亡通无
2.[孔子](因为)[颜回的死][悲痛得][哭泣]
[学生][更加][亲近](我)
[学生中][谁][称得上][好学]
[不会]犯同样的过错
3.(1)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
(2)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这样好学的人了。
4.不迁怒不贰过(直接)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5.颜回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