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有名的成语故事_邯郸著名十个成语故事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邯郸有名的成语故事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邯郸有名的成语故事的话题。

1.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邯郸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3.出自邯郸的成语故事话剧

4.关于邯郸的五个成语,典故,意思,比喻意

5.邯郸学步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6.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

邯郸有名的成语故事_邯郸著名十个成语故事

关于“邯郸”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

       故事典故:

       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邯郸学步的意思是说: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否则别人的长处没学到,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

       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邯郸的成语故事都有哪些

       邯郸学步成语故事原文如下:

       最早出处

       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秋水》)

       衍生典故

       《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

       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

       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出自邯郸的成语故事话剧

       邯郸学步 因人成事 三寸之舌 伤弓之鸟

       梅开二度 窃符救赵 胡服骑射

       价值连城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奇货可居 邯郸学步

       鹬蚌相争 黄粱美梦 一枕黄粱

       奉公守法 旷日持久 利令智昏

       不遗余力 南辕北辙 破釜沉舟

       毛遂自荐 背水一战 围魏救赵

       智者千虑 舍本逐末 攻难守易

       犹豫不决 一狐之腋 三人成虎

       顶天立地 前倨后卑 管窥锥指

       以卵击石 赏罚分明 瓜田李下

       路不拾遗 鹿死谁手 市道之交

       难至节见 步履蹒跚 坐怀不乱

       补天浴日 河伯娶妇 退避三舍

       言犹在耳 董狐之笔 天夺之魄

       欺世盗名 一日千里 中饱私囊

       天经地义 以人为镜 按兵不动

       当局者迷 掩耳盗铃 大儒纵盗

       争先恐后 坐享其成 剖腹藏珠

       羽毛未丰 徙宅忘妻 始终不渝

       载舟覆舟 无功受禄 犯颜直谏

       因势利导 食不甘味 唱筹量沙

       乐极生悲 居心叵测 安然无恙

       燕雀处堂 天下无双 轻虑浅谋

       志在四方 一叶障目 举措失当

       徐市求仙 纲举目张 取而代之

       声名狼藉 死有余辜 人人自危

       左提右挈 无出其右 身无可击

       袖藏金椎 箭在弦上 巧夺天工

       山鸡舞镜 未可厚非 疾风劲草

       乌合之众 推心置腹 狗尾续貂

       生灵涂炭 怙恶不悛 坚壁清野

       白云亲舍 不学无术 孤注一掷

       拒谏饰非 罚不当罪 叶公好龙

       价值连城 伤弓之鸟 步履蹒跚

       路不拾遗 管窥锥指 一狐之腋

       利令智昏 纸上谈兵 鹬蚌相争

       黄梁美梦 旷日持久 破釜沉舟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智者千虑

       胡服骑射 犹豫不决 前倨后卑

       瓜田李下 难至节见 邯郸学步

       窃符救赵等

关于邯郸的五个成语,典故,意思,比喻意

       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端,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历史近3000年。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建都158年,演出了许多英勇悲壮的历史活剧,经司马迁写进《史记》后,形成数百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邯郸一位专门研究成语典故的学者考证,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其中直接与邯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也有200则。其内容涉及到思想、政治、军事、人物、风俗、文化等方面,成为邯郸市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例如:负荆请罪、价值连城、围魏救赵、窃符救赵、邯郸学步、顶天立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旷日持久、完璧归赵、盛气凌人、贫贱之交、利令智昏、不遗余力、纸上谈兵、毛遂自荐、奇货可居、一字千金、南辕北辙、鹬蚌相争、惊弓之鸟、舍本逐末、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翼而飞、狗尾续貂、瓜田李下、鹿死谁手、黄粱美梦、路不拾遗等等,都发生在邯郸。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与如此之多的成语典故有关的城市。

        2005年10月26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

        来自学海有崖乐当舟团队

        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追问

        如果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祝你进步!

邯郸学步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步,迈步走路,步伐;相传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步伐、姿势特别优美大方,威武好看。燕国寿陵地方有几个年轻人结伴到赵国去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结果不但没有把赵国人的走路姿势学到手,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了。也说“学步邯郸”。

       黄粱一梦:黄粱,小米。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后喻荣华富贵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美好之事物,亦不过顷刻而已,转眼成空;或喻梦寐以求之欲望落空,常用此语。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卢生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还没有熟,因而大彻大悟,三生浮屠。后世说的“黄粱梦”或“邯郸梦”,都从此而出。

       完璧归赵: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邯郸。后来比喻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本人。

       毛遂自荐: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典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窃符救赵: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纸上谈兵:纸:书。上:上面 。谈:谈论。兵:用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燕策》。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它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

        邯郸学步这个故事主要讲诉了一个青年人到邯郸学走路,最后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的故事。

        邯郸学步这个故事大家在课本中就学过,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成语故事,那邯郸学步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详细内容 01

        邯郸学步的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02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03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在地上爬着回去,那样子好不狼狈。

0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定要有主见。不要盲目崇拜和效仿别人。别人的长处固然应当积极学习和汲取,用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但是,一味地为了学习、效仿他人,结果别人好的东西没学到而把自己的长处丢掉,这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邯郸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的成语故事如下: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他风尘仆仆地来到邯郸,果然见到大街上的人走路姿势十分优雅,走起路来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翩翩风度。少年赶紧跟着路上的行人模仿起来,人家迈左脚,他跟着迈左脚;人家迈右脚,他也跟着迈右脚。

       可是学了几天,他却怎么也学不会,而且越走越别扭,姿势比以前更难看了。少年心想:肯定是我之前的走路方式太有问题了,我一定要把它彻底抛弃,才能学会新姿势。于是他开始从头学走路,每迈出一步都要仔细推敲下一步的动作。

       就这样废寝忘食地学习了三个月,他每天刻苦练习,却始终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得精光。最后,少年彻底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到了燕国。

成语寓意

       燕国人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学习不是不能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除了步法外,那种优雅是否和他们的神态、心境,甚至文化有关。

       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要将步伐调整成邯郸人的样子,需要做出哪些改变,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像燕国人那样盲目,一味崇拜别人,结果必然是功夫没学成,不切实际,自己的长处也丢光了。

       不过若从“刻苦学习”的角度来看,燕国人的精神应该受到肯定,虽然他的学习方式不对,但是至少“肯学”,比起很多不肯学习、任由自己安于现状的人,燕国人更有改变的勇气,如果有朝一日他领悟诀窍,要优雅地走路便指日可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邯郸学步

       

       1.邯郸学步: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有一位少年,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一天,他在路上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2.围魏救赵: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4.完璧归赵: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典故有点长)

       “和氏之璧”落到赵惠文王手里不久,消息便传到秦昭襄王耳朵里。秦昭襄王依仗秦国强大,想要得到和氏璧,佯称愿以15城来换。

       接到秦王的信后,难坏了赵王君臣。若是答应,怕上秦王的当,如不答应,又怕秦国攻打。正在久议不决之时,宦官缪贤说:“我家门客蔺相如,有智谋,善言辩,而且一身是胆,可以与他商议。”

       于是,赵王把蔺相如召来,问他有什么办法,蔺相如说:“秦国说用城换璧,赵国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秦国璧,秦国不给赵国城,秦国理亏。依我看,还是把璧给秦国。如果没人去,我愿带璧前往,如果秦国拿城交换,我就把璧给秦,如果秦不拿城交换,我就誓死把璧带回赵国(即完璧归赵)”。

       赵王觉得蔺相如说的有理,于是就派他出使秦国。

       秦宫里,秦王召见了蔺相如。当蔺相如献上和氏璧之后,秦王十分喜爱,一味把完,并将玉传于大臣美女们观看,丝毫没有拿城交换的意思。蔺相如见此情景,顿生一计,他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玉上有点小毛病,我来指给大王看。”

       当蔺相如接到璧后,急忙退到柱子旁边,怒气冲冲地对秦王说:“从赵国来之前,赵王和群臣商议,大家说秦王贪婪,想依仗他的势力来要璧,说用城换璧是假的。我说平民百姓交往还讲信用,何况作为大国的秦国呢?所以赵王才派我送璧来。可是大王今天对我很傲慢,把璧随随便便地传着看,根本没有诚意拿城交换。现在,璧就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要威逼强夺,那我就拼着头颅与这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蔺相如说着,就装着要往柱子上猛撞。

       秦王见状,十分惊慌,连忙制止,表示歉意。并命人把地图拿来,装模作样指看地图告诉蔺相如,从这里到那里,一共15座城,都划归赵国。

       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狡诈手段,说:“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珍宝。来时赵王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要接受这块璧,也应斋戒五日。”秦王知道不能强夺,只得答应。

       事后,蔺相如叫他的随同化装成平民携带着璧抄小道送回赵国。

       五天以后秦王按照礼节在王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义正严词地对秦王说:“秦国自缪王以来,从未讲过信义。这次我也怕上当受骗。所以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去了。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只要你有诚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派一个使臣去赵国,赵王不会不答应。我知道我现在得罪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虽然气得发抖,但也没办法,只好放蔺相如回去。结果,秦国没有给赵国城,赵国也没有给秦国璧。

       蔺相如由于完璧归赵有功,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拜为赵国的上卿。

       5.负荆请罪:& 6.刎颈之交:

       同样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临危不惧,战胜了骄横的秦王,为赵国立下大功,因而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名将。武灵王在位时,南征北战,为赵国立有汗马之劳;惠文王当政后,东挡西杀,他更是为赵国屡建新功。他是赵国谁都比不了的举足轻重的功臣。他若拥护谁,谁便如顺风乘船,他若反对谁,谁就似逆水行舟。

       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不满地逢人便说:“我有攻城野战之功,他蔺相如算什么?只不过是有口舌之劳。而且,他是宦者舍人,出身卑贱。然而,他的官位竟居我之上,我怎能甘心?哼哼,待我见到他,非羞辱他一番不可!”

       一日,蔺相如乘车外出 ,在一条窄窄的街上,与也乘着车子的廉颇走了个对面。为避免发生冲突,蔺相如赶忙命他的车夫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一个小巷子里,待廉颇的车过去后,他的车才走出巷子重新来到街上。可是,刚走了几步,没想到廉颇命他的车夫调转车头,又迎面走了过来。蔺相如只好命他的车夫再次将车子避匿在街旁的巷子里,等廉颇的车子过后再走……

       这一天,游说名士虞卿受赵惠文王之托去拜见廉颇。见面后,虞卿先是把廉颇攻城野战的功绩着实地夸耀一番,然后,话锋一转,说道:“廉将军,若论军功,那蔺相如自然不如你;可若论气量,将军你可就不如他了。”

       廉颇先是喜形于色,后又勃然大怒,问道:“蔺相如以口舌取功名,不过一介懦夫。他有什么气量?”

       虞卿说:“廉将军,秦王那么大的威势,蔺相如都不害怕,他怎么会怕你呢?蔺相如说,今天的秦国有点怕赵国,它所怕的,就是蔺相如跟廉将军的团结一致。如果你们俩互相攻击,那正是秦国所欢迎的事。那时,秦国就不怕赵国了,赵国就要遭受秦国的侵略了。所以,他蔺相如才避开你廉将军。显然,蔺相如是以国家为重,以个人的恩怨为轻……”

       “这……”廉颇被虞卿的一席话羞得红了脸。他深深地惭愧了。

       于是,素常威风凛凛的廉将军,袒露着肩背,身背着荆条,不坐车辇,单身徒步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来了。

       见到蔺相如,扑通一声,廉颇跪在了地上:“蔺上卿,鄙人见识浅狭,不知上卿胸襟如海。罪过!罪过!请上卿责打我吧!”说着,廉颇从身上取下荆条,向蔺相如递去。

       蔺相如见此也跪在了地上,与廉颇跪了个面对面:“廉将军啊,你我二人,并肩事主,都是社稷的重臣。将军能够体谅我,我已是感激万分了。怎敢劳将负荆前来请罪呀!”

       见蔺相如如此宽宏大度,廉颇流着泪十分诚挚地说道:“蔺上卿,我愿与您结成生死之交,虽刎颈而心不变!”

       “好!”蔺相如爽快地应允了廉颇的恳求。

       一时间,一将一相,由水火不容而结成了刎颈之交。

       7.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8.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是个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现在这句成语也用来表达人重信诺,讲诚信。到了商代。“鼎”就成为政权、财富、贵族的代言物,是宫廷瑰宝,是那个时期的精神所在。“一言九鼎”说的分量就更重了。

       9.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0.背水一战: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邯郸有名的成语故事”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