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器是什么意思_国器国用
1.世说新语 夙慧
2.韩康伯数岁文言文翻译中病为国器的为什么意思
3.国家的国字是什么意思 我是指为什么取名叫国家,而不叫东家、西家、大家
4.文言文熨斗的意思
这个词源于勉成国器,勉成国器是安徽省桐城中学的校训,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吴汝纶先生为桐城中学题写的。勉成国器的意义是:勤勉努力就能成为国家的人才。它包含了吴汝纶先生对桐中学子的殷切期望。
世说新语 夙慧
1、这句话的意思是:
宁馨、英畏都是用来称羡别人的儿子超凡脱俗;国器、掌珠都是用来赞美别人的儿子才能卓著极受钟爱。
2、特殊的难理解的词语:
宁馨:即宁馨儿,意为“这样的孩子”,常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宁馨儿”由“宁馨”与“儿”合成而来,意为“这样的孩子”。《晋书·王衍传》:“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后转取字面为义,意为美好的孩子,用做赞美孩子的话。宁馨,晋方言,即为如此之意。
英畏:形容人英俊威武。国器:国家的栋梁。掌珠:掌上明珠,指极为疼爱的人。
3、原句出自《幼学琼林之祖孙父子》,原文的相关段落如下:
何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
父子创造,曰肯构肯堂;父子俱贤,曰是父是子。
祖称王父,父曰严君。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桥木高而仰,似父之道;梓木低而俯,如子之卑。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得亲顺亲,方可为人为子。
盖父愆,名为干蛊;育义子,乃曰螟蛉。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羡孙权之语;生子须如李亚子,朱温叹存勖之词。
菽水承欢,贫士养亲之乐;义方是训,父亲教子之严。
绍箕裘,子承父业;恢先绪,子振家声。
具庆下,父母俱存;重庆下,祖父俱在。
燕翼贻谋,乃称裕后之祖;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
称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称宦有贤郎,曰凤毛济美。
弑父自立,隋杨广之天性何存?杀子媚君,齐易牙之人心何在?
分甘以娱目,王羲之 弄孙自乐;问安惟点颔,郭子仪厥孙最多。
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毛义捧檄,为亲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慈母望子,倚门倚闾;游子思亲,陟岵陟屺。
爱无差等,曰兄子如邻子;分有相同,曰吾翁即若翁。
孙权长男为主器,令子可克家。
子光前曰充闾,子过父曰跨灶。
宁馨英畏,皆是羡人之儿;国器掌珠,悉是称人之子。
可爱者子孙之多,若螽斯之蛰蛰;堪羡者后人之盛,如瓜瓞之绵绵。
4、《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一般认为,最初的编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也有认为是明景泰年间的进士邱睿。在清朝的嘉庆年间由邹圣脉作了一些补充,并且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
5、作者:陈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人(今江西新建)。
韩康伯数岁文言文翻译中病为国器的为什么意思
关于儿童的是夙惠第十二
一 蒸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
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 炊何不馏?"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
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不?" 对曰:"
仿佛记之。" 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
必饭也?"
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
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
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
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既然这样,
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二 何氏之庐
何晏七岁,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
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 何氏之庐也。" 魏武知之,即遣还。
何晏七岁的时候,就聪明伶俐,像个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欢他,因为
何晏的妈妈在宫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儿子。何晏就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自己站在
里面。有人问他怎么回事,何晏答道:" 这是我们何家的房子。" 魏武帝明白了他
的意思,就马上让他回去了。
三 目见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
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 汝意长安何如日远,?" 答曰:" 日
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
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元帝失色,曰:"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司马睿)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
元帝问洛阳的消息,不禁潸然泪下。明帝问父亲为什么哭泣,明帝把王室东渡的事
情告诉了他,元帝问明帝:" 你觉得长安远还是太阳远?" 明帝回答:" 太阳远。
没有听说人从太阳那里来,显然可以知道。" 元帝对他的回答很惊诧。第二天,元
帝召集群臣们宴会,把明帝的回答告诉了大家,并再次询问。这次明帝答道:" 太
阳近。" 元帝脸色大变,说道:" 你怎么和昨天的答复不同了呢?" 明帝答道:"
我现在见到的是太阳,没有看到长安。"
四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
闻语,神情如不相属。暝于灯下,二小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
其耳曰:" 不意衰宗复生此宝。"
司空顾和和当时的名流们一起清谈。张玄之、顾敷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年龄
都是七岁,在坐榻边嬉戏。当时听大人们谈话,他们的神情好象并不在意。晚上在
灯下,两个小家伙一起叙述主客双方的对话,竟没有一点遗漏。顾和高兴得离开座
位,拎着两个人的耳朵说:" 没料到我们这个败落的家族又生了你们两个宝贝!"
五 不须复褌
韩康伯年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
谓康伯曰:" 且著襦,寻作复褌。" 儿曰:" 已足,不须复褌也。" 母问其故,答
曰:" 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
国器。
韩康伯(韩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
袄。母亲殷夫人给他做衣服,让康伯提着熨斗,她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以
后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
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也热,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觉得热了,所以不要夹裤
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六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层;夜则累茵褥。谢
公谏曰:" 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 帝曰:" 昼动
夜静。" 谢公出,叹曰:" 上理不减先帝。"
晋孝武帝(司马曜)十二岁的时候,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着五六
层的绢衣,晚上却盖着两床被子。谢公(谢安)劝告他说:" 圣上应该让自己的身
体保持规律。现在白天过冷,晚上过热,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 孝武帝说:" 白
天动,晚上静。" 谢公出来后赞叹道:" 圣上的义理不比先帝差啊。"
七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因指语南郡:" 此
皆汝家故吏佐。" 玄应声恸哭,酸感旁人。车骑每自目己坐曰:" 灵宝成人,当以
此坐还之。" 鞠爱过于所生。
桓宣武(桓温)死时,桓南郡(桓玄)才五岁,刚脱了丧服,桓车骑(桓冲)
和桓温属下的文武官员道别,他指着这些人对桓玄说:" 这些都是你家从前的官吏。
" 桓玄听罢大哭,周围的人都感到悲伤。桓冲常常看着自己的座位说:" 灵宝(桓
玄)成人后,我一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 桓冲很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亲生。
----------------------------------------------------------------------------------------------------------------------------------------------------------------------
题解夙惠,同于夙慧,指从个就聪明过人,即早慧。本篇的几则事例说的都是少年儿童的记忆、观察、推理、释因和理解礼制、表明心迹等方面的能力。编纂者的用意在于说明一般的少年儿童达不到这一水平,而小时候的聪颖预示长大后能成为杰出人物。例如第3 则记述在回答“长安何如日远”这一问题时,一个几岁小孩就能从不同角度观察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虽然迹近诡辩,却能看出小孩子的机智和善于运用辩论手段。
(1)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饭落釜中①。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③。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箅子。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③更:交替。易夺:改正补充。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室家过夜,陈室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陈寔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2)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3)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①。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②。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释①“晋明帝”句:按:晋元帝司马睿原为安东将军,镇守建康。后来京都洛阳失守,怀帝逃到平阳,不久,长安也失守。晋愍帝死后,司马睿才即帝位。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具以”句:按:晋元帝为琅邪王时,住在洛阳。他的好友王导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后来又劝他镇守建康,意欲经营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东渡意。
译文晋明帝才几岁的时候,一次,坐在元帝膝上。当时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起洛阳的情况,不觉伤心流泪。明帝问父亲什么事引得他哭泣,元帝就把过江来的意图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于是问明帝:“你看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过有人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可知。”元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并且再重问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惊愕失色,问他:“你为什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现在抬起头就能看见太阳,可是看不见长安。”
(4)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①。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顾公越席而提其耳曰:“不意衰宗复生此宝②!”
注释①属(zhǔ):依附;集中。②衰宗:谦称自己的家族。
译文司空顾和同当代贤达在一起清谈。张玄之和顾敷是他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七岁,在坐床旁玩耍。这时听他们谈论,神情好像漠不关心。后来两个小孩在灯下闭着眼睛,一起复述主客双方的话,一句也没有漏掉。顾和听见了,离开座位,拉着他们的耳朵说:“想不到敝家族还生下这样的宝贝!”
(5)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①。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②。”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③。
注释①襦(rú):短袄。②复裈(kūn):夹裤。③国器:治国之才。
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6)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夜则累茵褥①。谢公谏曰:“圣体宜令有常。陛下昼过冷,夜过热,恐非摄养之术②。”帝曰:“昼动夜静③。”谢公出,叹曰:“上理不减先帝④。”
注释①晋孝武:孝武帝司马曜,简文帝的儿子。茵褥:褥子。②摄养:保养。③昼动夜静:《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此用其意。④先帝: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简文帝。按:简文帝擅长谈玄理。
译文晋孝武帝十二岁那年,当时正是冬天,他白天不穿夹衣,只穿五六件丝绸做的单衣,夜里却辅着两张褥子睡觉。谢安规劝他说:“圣上的贵体应该生活得有规律。陛下白天太冷,夜里太热,这恐怕不是养生的办法。”孝武帝说:“白天活动着就不会冷,夜里不动弹就不会热。”谢安退出来,赞叹说:“皇上说理不比先帝差。”
(7)桓宣武薨,桓南郡年五岁,服始除,桓车骑与送故文武别①,因指语南郡:“此皆汝家故吏佐。”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②。车骑每自目己坐曰:“灵宝成人,当以此坐还之③。”鞠爱过于所生。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小名灵宝,桓温的儿子,袭父爵为南郡公。桓温临死时,指定他做继承人。桓车骑:桓冲,是桓温的弟弟,桓玄的叔父,曾任车骑将军。送故:指护送遗体回乡的下属。②酸:悲痛。③“灵宝”句:桓温原来镇守姑孰,死后,朝廷任桓冲为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代替桓温镇守姑孰。桓冲说的“以此坐还之”,就是指的镇守姑孰的职位。
译文桓温去世时,南郡公桓玄只有五岁,守孝期满,刚脱下丧服,车骑将军桓冲和前来送故的文武官员道别,便指着他们告诉桓玄说:“这些人都是你家的老下属。”桓玄随着他的话恸哭起来,悲痛感人。桓冲每每看着自己的座位说:“等灵宝长大成人,我就要把这个座位交还给他。”桓冲抚养、疼爱桓玄胜过自己的儿女。
国家的国字是什么意思 我是指为什么取名叫国家,而不叫东家、西家、大家
为:成为。
知为国器: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韩康伯只有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不要夹裤的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对韩康伯感到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文言文熨斗的意思
国的繁体字是这样子地,国
五笔拆成L
(1)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state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capital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country;state;nation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feud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emperor's。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tribe
1. 文言文翻译句子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
世说新语·夙惠》
原文: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文:
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 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 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2. 文言文《韩康伯不畏天寒》的翻译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译文:
韩康伯很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穷,到了最冷的季节,他还只穿了件短袄。是母亲殷夫人给他做的短袄,(做时)让康伯提着熨斗,对康伯说:" 你先穿着短袄,过段时间再给你做夹裤。" 儿子说:" 这就够了,不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原因,他回答说:"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 母亲非常诧异(康伯的回答),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治国之才。
3. 韩康伯数岁文言文翻译中病为国器的为什么意思为:成为。
知为国器: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韩康伯只有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严冬的时候,只有一件短袄,他的母亲殷夫人亲自为他做短袄,(做时)叫康伯拿来熨斗取暖。母亲对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过一些日子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短袄)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不要夹裤的原因,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的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是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他母亲听了对韩康伯感到非常惊奇,知道他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4. 文言文翻译句子“且著襦,寻作复裈,母殷夫人自成之:韩康伯数岁,熨斗柄也就热了,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母亲告诉康伯说,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 殷夫人亲手做的。”
他母亲听了非常惊 奇,今既著糯,下亦当暖:“火在熨斗里面,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至大寒,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里面:“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
儿云,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止得襦,不须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世说新语·夙惠》原文。”
康伯说:“这已经够了,知为国器。译文,不须复裈也,家酷贫:“火在熨斗中而柄热:“已足,熨斗柄也就热了。
5. 帮忙翻译文言文一、原文及注释
钴鉧潭(钴鉧,即熨斗。小潭的形状像熨斗,故名。)在西山西(西山的西面)。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曲折)东流。其颠(波头)委(折曲)势峻 (水势急峻),荡击益暴(冲击愈激烈),啮(音ㄋ一ㄝˋ,侵蚀)其涯(钴鉧潭的潭岸边),故旁广而中深(潭边广而中间水深),毕至石乃止(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流沫成轮(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徐行(然后才缓缓而流)。其清而平(潭水清澈而平缓)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其上(钴鉧潭的上方)有居者,以予(余)之亟(亟,音ㄑ一ˋ,多次) 游也(因为我多次来钴鉧潭游玩),一旦(有一天) 款门(敲门)来告曰:“不胜(无法负担) 官租(官方租税)、私券(私人借据)之委积 (累积),既芟山(芟,音ㄕㄢ,开辟、锄草,另外辟山) 而更居(搬家),愿以潭上田,贸财(换钱)以缓祸。” 予(余)乐而如其言(我高兴地买下钴鉧潭上方的土地)。则崇其台(加高它的平台),延其槛(建长它的栏杆),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将山泉引至高处而让它坠落于潭),有声潀然(潀,音ㄓㄨㄥ,通“淙”,淙水悦耳的声音)。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遥远)。孰使予(余)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是谁让我喜欢上这蛮夷之地而忘却故乡?难道不是这座潭吗?)
二、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官租私债越欠越多,(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让我更喜欢住在这野旷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鉧吗?
三、解说
这篇钴鉧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二篇,短短173字,以极精炼的文字,将这小小的水潭,写的生动有致。柳宗元用“颠委势峻,荡击益暴”简单八个字,传神地形容冉水由上游冲下的急湍险峻;用“啮其涯”这拟人化来形容急流拍打河岸的力量;“流沫成轮”四个字,便让人想像河水冲击山石形成的漩涡景象,而“有树环焉,有泉悬焉”,仅八个字,就将钴鉧潭四周的青山泉瀑写得如活现眼前。潭上居民的一段话,则隐隐透露出民生疾苦,加深了这篇文章的社会意义。最后一句话最耐人寻味。表面上是说,这座钴鉧潭使他乐于居住在这荒僻之地而忘记了故乡。这是明显的反话,正因为时时不能忘记故土,不能释怀于被流贬在这荒僻之地,幸好有这美丽的钴鉧潭能安慰这孤独寂寞的心情,使人暂时忘却现实的不如意。
6.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褥,下亦当暖,故不须耳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原文: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糯,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译文:韩康伯几岁时,家境非常贫苦,到了隆冬,只穿上一件短袄,是他母亲 殷夫人亲手做的,做时叫康伯拿着熨斗取暖.母亲告诉康伯说:“暂时先穿上短袄,随着就给你做夹裤.”康伯说:“这已经够了,不须要夹裤了.”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火在熨斗里面,熨斗柄也就热了,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呀.”他母亲听了非常惊 奇,知道他将来准是个治国的人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