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钺加身_斧钺加身的出处
1.记载孟加拉的文言文
2.大荔师范最后的日子里
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陈硕真的详细介绍?
4.文子的《内经》
5.计然的《阴谋》
6.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7.太平军的东王杨秀清为啥会被处死?
1. 古代座次文化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时代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据《仪礼》记载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座在西面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坐(座在北面而朝南);再其次是北向坐(座在南而朝北);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座在东面而朝西)。《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那么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扩展资料: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由此说明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古代的居住建筑一般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最尊贵的座位是南面,即坐北朝南 。古人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把称臣附属叫做“北面”就与座位有关。
作为臣子朝拜君主,面向北方,一般按官位高低从东向西排列,这样,官位高的就排在右面,这也就形成了古代在大多数时候的“以右为上”。因此,在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
百度百科-座次。
2. 请求古文中关于座次的礼仪(请点名出处和内容以及背后特点)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这就是顾炎武曾经说的:“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这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
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诸种形制餐桌均以齐备,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变。变成了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水平有限,希望能够帮助你,望纳
3. 古代座次问题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4. 古代座次问题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5. 中国文言文中记载古代名剑有这个就多了。
《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淮南子·修务训》载:"夫纯钧,鱼肠。。. 加以砥砺,磨其锋锷,则水断龙舟,陆属犀甲。"
《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子而淳钧之剑成。”
《荀子》:"湛,黑色也。湛庐,言如水而黑。"
还有很多,有的是确有其物,且出土了。更多的只在史书中出现过。《史记》记载的还比较靠谱,《淮南子》之类的就不怎么可信了。许多诗歌歌赋中出现的宝剑,也是在那个年代比较流行的传说……
古代名剑里的基本都为存世,或者尚未现世。
目前最有名的就是越王勾践剑了,这个保存下来了,因为上面直接刻着”越王勾践用剑“这几个字,而且不是……
另外有一把”七星剑“可能存于台湾,因为郑和用过这把宝剑,可能下西洋的时候丢在台湾了……
在秦始皇兵马俑里也出土了不少剑,但没有确认有上述名剑。
6. 关于陈硕真古文记载版本1:(以下内容,未满17周岁者须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阅读) 古本 陈硕真传 (佚名) 睦州陈硕真,新安县人,身颀皙,美姿容,而矫捷善斗,力能举千斤。
年长不嫁,有求之者,则曰:九天玄女授我神力,能胜我即许之。乡里哄动,与角者甚众,而硕真未尝一败。
中有勇力过人者,尽收为羽翼,以师礼事硕真。永徽三年,睦州三月不雨,田野龟裂,蝗虫蔽日,饿殍遍地,新冢累累。
硕真时年廿一,创火凤社,自号赤天圣母,曰:官府无道,上苍震怒,降此灾劫,尔等当从我之道,揭竿而起。一时从者逾千。
竹木为帜,锄耙为械,入新安,斩命官,各县来投者万人。遂攻睦州,陷之,又分兵取歙、婺,举朝震惊。
上命长史房仁裕、刺史崔义玄举兵平之。长史至,先遣使招硕真来降。
硕真曰:我岂屈膝事人者?乃毁书斩使,僭称文佳皇帝,尽起睦州军,以姻家章叔胤为仆射,引前军迎长史,自引后军应之。前军遇长史于桐庐,战方酣,叔胤困于阵中,硕真至,急麾军救之,恃勇决围出,遁返睦州,前军尽没。
长史进围睦州,攻打甚急。硕真语其众曰:歙、婺之徒后日至。
后日不至,则复语后日,如是者再三,众始疑之。叔胤昼夜登城守御,流矢贯脑门而死。
硕真既丧至亲,又有兔死狐悲之慨,哀恸不已。然勒众愈戾,有稍不当意者辙斩之,众怨怼日甚。
初,其徒童文宝尝以小故见责,至此托言解忧,进醇酒于硕真,意将伺机鸩之。硕真斥退文宝,自取酒痛饮竟夜,不觉大醉,从人舆置榻上。
文宝窥见,即入室尽杀从人,就榻上擒硕真,开门献于长史,余众皆降,乱遂平。硕真见长史,抗辞激烈,绝无悔意。
长史解硕真还扬州,驰书告捷,后数日,上有旨曰:新安县易名还淳,硕真就地剖决,以绝其患。十一月庚戌,长史令剖硕真于文选楼前校场。
辰时,先遣人婉言谕硕真,谓剖刑不过一刀之厄,以安其心。硕真信之,乃自裸上身,袒 *** 如钟,皂吏背缚之,引硕真自牢中出。
硕真面无惧色,昂然自行。出门忽见一木车,上有杵粗如儿臂,有机括连于车轮,推动时,其杵上下攒动,名曰木驴,实天下第一辱刑也。
街中观者如堵,蚁聚于道,硕真始知其刑之辱,急以双足勾门前牵马柱,不行,曰:愿死于此。众吏强之,不可脱,以梃击硕真足,硕真忍痛不动。
又令数人牵硕真足,终不可分。或禀长史,长史阴使人猝击硕真乳,硕真惊惶稍懈,双足始为吏所分。
又以长绳分系硕真双足,虑其故伎重施也。硕真自度终无计可免辱,故不复拒之。
皂吏褪其鞋袜,褫其下裳,去其亵裤,露天足似白莲,现粉尻似满月,展墨草似幼兰,肌肤如玉,娇颜胜火,旖旎已极。又举硕真示众,分赛雪双股,张如花牝户,众皆喝彩,硕真大羞,不敢仰视。
然后置硕真木驴上,伸杵入牝户中,推车遍游六街三市,车行则杵动,深深浅浅,吞吞吐吐,极尽妙趣。硕真犹处子也,为巨杵所*,自辰至巳,苦乐难耐, *** 不已。
观者戟指笑骂,不一而足。更有登徒子趋之若骛,以手捻其乳摩其尻为乐,硕真不甘,扭躯相避,则牝户中痛痒愈甚,虽瞑目不视,而忸怩万状,虽咬牙不语,奈何丑态百出焉。
午初,车至文选楼,有台高丈二,立刑柱一双,市井之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争睹硕真。吏掳硕真台上,展其肢如大字,缚手足于柱上,硕真始张目舒气,神色稍定。
午正,长史掷火签于地,刽子以六寸大钉钉硕真手足于刑柱,硕真手挣足挺,惟坚忍不作哀声,目视长史詈之不已。刽子以利刃割硕真 *** ,分投台下,好事者奔走抢夺,喧闹震天。
又以小钳尽薅其 *** ,状如白虎者。又引刀自牝户入,裂其会阴,使与后窍通,粪尿喷出,秽臭四溢。
又割其阴器,以手细剖其子孙道,持之示众。硕真羞极恨极,痛极怒极,双目尽赤,号呼不止,声如屠豕。
然后上割至膈,雪腹裂如剖瓜,柔肠尽泄,血流如注。一一取其脏腑,唯留心肺以延残喘。
其时硕真双唇尚翕张欲语,惟胸脯已破,喉中哑然,但怒目横视而已,意似示不屈者。须臾,硕真犹仰首瞠目,然手足尽舒,气已绝矣。
长史令刽子以巨斧割首级函于匣中,驰送京中献于陛前。又截其四肢,号令四门。
十日后,收聚硕真残躯,醢之焚之,扬灰于东海之滨。唯遍访硕真双乳不获,或曰其一得之者以百金售于某贾,贾已食之矣。
呜呼!观硕真志存于天下,而才止于惑众,勇可敌万人,而败于一匹夫之谋,盍志大才疏,有勇无谋耶?其败也必矣。然斧钺加身,九死不悔,盖亦女中之雄也!可怜得志于旬月之间,逞威于弹丸之地,而丧身于万众之前,备极 *** ,尸首难完,诚足为谋逆者戒!---------------------------------------- 版本2 :(以下内容,未满17周岁者须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阅读) 睦州陈硕真,新安县人,身颀皙,美姿容。
侠肝义胆,矫捷善斗。硕真时年廿一,与其夫率乡众抗苛赋,夫亡,硕真逃遁,入庵为尼。
多年后得异人传《无生圣母秘本阴符火凤经》。入深山潜修四年,称已得道。
出山行游乡县。神治时行疟疾,用一个灵符,念无生圣母经,疟疾立刻就好。
所到之处信众如云,皆以师礼事硕真。硕真创火凤圣教号赤天圣母,三更静夜裸身登坛,曰:或是男,或是女,本来不二;都仗着,无生母,一气先天。
咒诅盟誓,以密传口诀。
7. 有没有关于古代葬礼的文言文记载,最好是清朝皇帝的,越长越好~没找到清代的,sorry,
敏求字次道,赐进士及第,为馆阁校勘。预苏舜钦进奏院会,出签书菜庆军判官。王尧臣修《唐书》,以敏求习唐事,奏为编修官。持祖母丧.诏令居家修书。卒丧,同知太常礼院。
石中立薨,子继死,无他子。其孙祖仁疑所服,下礼官议。敏求谓宜为服三年,当解官,斩衰。同僚援据不一,判寺宋祁是其议,遂定为令。加集贤校理。从宋庠辟,通判西京。为群牧度支判官。坠马伤足,出知亳州。治平中,召为仁宗实录检讨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大常寺。
英宗在殡,有言宗室服疏者可嫁娶,敏求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逾年,又有言者。敏求言宗室义服,服降而练,可嫁娶矣。坐前后议异,贬秩知绛州。王珪、范镇乞留之,使成实录。神宗曰:“典礼,国之所重,而误谬如是,安得无责。”然敏求议初不误,曾公亮恶礼院刘瑾附敏求为说,故因是去之。是岁,即诏还。
徐国公主以夫兄为侄奏官,敏求疏其乱天伦,执正之。王安石恶吕公著,诬其言韩琦欲因人心,如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出之颍州。敏求当草制,安石谕旨使明著罪状,敏求但言敷陈失实。安石怒白于帝,命陈升之改其语,敏求请解职,未听。
会李定自秀州判官除御史,敏求封还词头,遂以本官右谏议大夫奉朝请。策试贤良方正,孔文仲对语切直,擢置优等,安石愈怒,罢文仲。人为敏求惧,帝独全护之,除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邓润甫为帝言:“比群臣多尚告讦,非国家之羌,宜登用敦厚之士,以变薄俗”乃加敏求龙田阁直学士,命修《两朝正史》,掌均国公笺奏。元丰二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礼部侍郎。 (《宋史·敏求列传》有删节)
[注]①斩衰:丧服名,衰(cuī)通“縗”。“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衰。②大行:指皇帝的葬礼
8. 文言文中的右为西未别。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古代官职亦有“左”、“右”之别,且以“右”为高。 古代宴会席次,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图所示:
--1--2
3---4
5---6
--7--8
“右”,也有例外的情况,即在车骑中,以左为尊位,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近现代尚“左”,虽不成文,却也约定俗成,这从很多带有明显感 *** 彩的提法中体现出来。如“男左女右”渗透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以“左派”称倾向进步的,用“右翼”指保守的。不一而足,随处可见。
记载孟加拉的文言文
因为每一个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八字和五行。所以说在未来的生活之中,对于八字和五行也要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因为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同时也能够去注意到自己的婚姻会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八字不合对婚姻的影响夫妻之间的八字,如果说不好还有可能影响两个人的财运,财运作为每个人命运当中的一个部分,从一生下来开始就受一个人的生辰八字的影响。也就是说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开始他的财运就已经注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财运可能很难改变但是如果一个人结婚之后他的财运就会受到另一半的影响,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在结婚的时候自己找对象与自己八字相合的话就有可能让两个人的财运都变好,但是如果两个人的八字不合的话就很有可能导致让双方的财运都变得更差。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财运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结婚成立了家庭之后,一个人的财运更是关系着整个家庭未来的生活变化。如何看八字合不合甲子与与庚午两者极为相冲,两者相遇事成水火,难以相容,必伤其身。乙丑则与辛未两者相冲,属地煞之势,难以相容,两者相合必然是两败俱伤,生活相处难以进展。丁丑克癸未,两者相遇,必然如斧钺加身,龙争虎斗,必有一伤,属天杀之局。乙未克辛丑,木金相克之势,难以进展,生活事业必然离散。
八字合婚的口诀金土夫妻好姻缘,吃穿不愁福自然。子孙兴旺宝贵全,福禄无差至百年。金火无缘乱成亲,娶得妻来也是贫。若无子女家败散,金火原来喜本命。金水夫妻坐高堂,钱财积聚喜气扬。子女两人生端正,个个聪明学文章。两金夫妻硬对硬,有女无男空房成。日夜争打语不合,你翘我傲不同心。金木夫妻不多年,整天吵打哭连绵。原来二命都相克,半世婚姻守寡年。
您还可以使用chatgpt帮助你查询星座百科、测姻缘、测事业运、测婚姻、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测八字、姓名速配、测终生运、复合机会,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AI(仅供):://.adxqd/chatgpt/
大荔师范最后的日子里
1. 给我点孟加拉国的历史要古代的
孟加拉国虽然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古代梵语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梵语文献往世书都曾提到过一个名为文加或孟加的三角洲王国。公元前4世纪时,印度孔雀王朝即将孟加拉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同时,佛教开始传入并影响这一地区。公元4世纪时,笈多王朝又将孟加拉地区收为自己的领地。从约公元750年至1200年,波罗和犀那两个孟加拉王朝相继统治这一地区。公元7世纪时,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游学印度时发现,佛教尽管与印度教存在激烈冲突,但依然处于优势地位。公元10世纪末,穆斯林开始入侵南亚次大陆。12世纪末,孟加拉落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之下。1338年,孟加拉地区从德里苏丹国分离出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孟加拉穆斯林王国,定都于达卡的索纳尔冈。1576年,孟加拉地区被莫卧儿人征服。穆斯林统治期间,生活在今孟加拉国所在地的大部分人归依了伊斯兰教。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孟加拉,并逐步征服整个印度,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地区被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孟加拉地区成为东巴基斯坦。11年12月16日,东孟加拉摆脱巴基斯坦的统治,独立的孟加拉国诞生。
独立之前时期
孟加拉国所在地区沃野千里,光照充足,气温偏高,水量丰沛,十分宜于发展农业,自古以来就以物产丰饶而著称于世。从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起,东西方许多学者和旅行家,都留下了关于这一地区的记载。14世纪时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称孟加拉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我国明初的几部涉外书籍对孟加拉的记载十分详细。这是因为,当时的孟加拉是南亚次大陆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明的地方。除了农业之外,古代孟加拉的手工业也十分驰名。根据普林尼的记载,孟加拉出产的细平布(又名麦林纱)及一些奢侈品让罗马宫廷中的贵妇疯狂,以致大量黄金流出国库。由于拥有丰富的水域,同时又是南亚与东南亚乃至远东的商贸港口和中转地,孟加拉的国际贸易和航运业均相当发达。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长期以孟加拉地区为基地,对该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殖民者一方面残酷掠夺殖民地的财富,使孟加拉的农业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失去原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使近代工业和交通工具在该地区出现。孟加拉国的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人在东孟加拉推行的专断的农业政策以及柴明达尔制度,破坏了当地的传统社会结构。英国的教育、行政和司法制度得到广泛推行,城市化开始出现。同时,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宗教矛盾和冲突也影响了孟加拉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1947年,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决定印巴分治,东孟加拉成为新生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除了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之外,被印度领土分割开来的巴基斯坦东西两翼在语言和饮食等方面几乎毫无共同之处。由于中央 *** 在西巴,外援和财政收入多被用于西巴,东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忽视。不愿从属于西巴的东孟加拉人开始酝酿寻求独立。以语言运动为契机的孟加拉民族主义运动兴起。11年12月16日,获得独立战争胜利的东孟加拉成为世界上第139个国家。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使东孟加拉的经济处于停滞与落后的状态。
2. 宋昌的文言文记载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
3. 滑州的古文记载滑州,灵昌。
望。户五万三千六百二十七。
乡一百五。元和户八千五十六。
今为郑滑节度使理所。管州二:滑州,郑州。
县十四。都管户二万二千。
《禹贡》衮州之域。春秋时为卫国,《左传》曰“狄灭卫,卫立戴公以庐於曹”,今州城东北五里白马故城,即卫之曹邑也。
卫文公自曹邑迁於楚丘,今卫南县也。卫成公又迁於帝丘。
今濮州濮阳县是也。战国时,其地属魏。
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东郡。汉因之。
后汉末,袁绍以曹公为东郡太守。东晋时,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僭号南燕,都於胙城,至超徙都广固,为宋所灭。
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后,尽得河南之地,於此置衮州,仍置东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台,甚险固,后属后魏,宋文帝使王玄谟攻围,二十日不能取。
隋开皇九年,又於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取滑台为名。大业三年又改为东郡。
武德元年罢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讨平王世充,依旧置滑州。州境:东西二百三十六里。
东北一百四十九里。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
东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南至汴州二百一十里。
正西微南至卫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郑州三百里。
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贡:方纹绫。赋:绵,绢。
元和贡:方纹绫二十匹。管县七:白马,韦城,卫南,胙城,灵昌,酸枣,匡城。
白马县望。郭下。
本卫之曹邑,汉以为县,属东郡,因白马津为名。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杞州为滑州,县又属焉。
白马山,在县东北三十四里。《开山图》曰:“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
津与县,盖取此山为名。黄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台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传云卫灵公所筑小城,昔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甚高峻坚险。
临河亦有台。慕容时,宋公遣征虏将军任仲德攻破之,即魏武帝破袁绍,斩文丑於此岸者。
鹿鸣故城,在县北三十里。《宋书》宋将王玄谟据滑台,宣令走鹿鸣城是也。
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县北三十里鹿鸣城之西南隅。郦食其说汉祖曰:“守白马之津,塞飞狐之口,以示诸侯,则天下知所归矣。”
谓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结。
曹公擒关羽,拜为偏将军。绍遣颜良攻刘延於白马,曹公使羽击之,羽刺杀良於万众之中,遂解白马之围。
后慕容德为魏军所逼,率户四万馀徙於鹿鸣,达黎阳津,昏而冰合,是夜济河讫,旦而魏师至,冰亦寻泮。德悦,以为神助,因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是,尊临决河不去,后人嘉尊壮节,因为立祠。
韦城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汉白马县地,殷伯豕韦之国也。《左传》“范宣子曰:‘昔我之祖,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杜注“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是也。隋开皇六年,分白马县南境置韦城县,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属滑州。
京观,在县北二百步。王莽篡汉,东郡太守翟义举兵,莽遣将王邑等八将败义於此,乃筑焉,俗号髑骨台。
卫南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汉濮阳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楚丘县,属滑州,后以曹州有楚丘县,改今名。铁丘,在县东南一十里。
故Θ城,在县东一十五里。《左传》“后羿自Θ迁於穷石”,是也。
胙城县,上。北至州九十里。
本古之胙国,《左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允也”。又为古之燕国,《左传》“卫人、燕师伐郑”,是也。
汉为南燕县。其后慕容德都之,复号东燕县。
隋开皇三年废东都,以县属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览奏状,见东燕县名,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为胙城,属滑州。
武德二年,於此置胙州,领胙城,又置东燕县。四年废州,胙城属滑州。
石丘,在县东北三十里。俗传汉成帝时星陨之石也。
濮水,在县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枣县界流入。灵昌县,上。
东北至州七十里。本汉南燕县地,自汉至隋不改。
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二县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为名,属滑州。黄河,在县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末赤眉帅樊崇筑。
延津,即灵昌津也,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渚,不得渡,时流澌,下流因风结冰,济讫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
又《左传》“郑太叔收贰以为己邑,至於廪延”。又曹公北救刘延,至延津。
皆此津也。酸枣县,望。
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秦旧县,属陈留郡,以地多酸枣,其仁入药用,故名。
后魏并入小黄,宣武帝复置,改属东郡。隋开皇三年属汴州,九年属杞州,十六年改属滑州。
黄河,在县北二十里。酸枣故城,在县西南一十五里。
六国时韩王所理处,旧址犹存。金?是,在县南二十三里。
汉文帝时,河决酸枣,东溃金?是,即此?是也。匡城县,上。
西北至州一百里。古卫之匡邑,《论语》“子畏於匡”。
至汉为长垣县地,自汉至后魏不改。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匡城县,属滑州。
故匡城,在县西南一十里。故蒲城,在县北一十五里。
《左传》“齐侯、卫侯胥命於蒲”,子路为蒲宰,皆此也。訾娄故城,在县西北一十六里。
故鹤城,在县西南一十五,卫懿公养鹤於此。
4. 升的古文记载《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隋书·律历上》: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斛圆径一尺三寸五分五厘,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之三。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厘,径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七毫。以徽术计之,于今斛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魏斛大而尺长,王莽斛小而尺短也。
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
5. 白虎的古书记载在古代,《山海经·西次四经》:“孟山,……其兽多白虎。……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按白虎南朝梁孙柔之《孙氏瑞应图》称瑞兽,然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云:“秦昭襄王时白虎为害。”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云:“秦末有白虎现于东海,黄公为虎所杀,”则白虎本为凶暴之兽,其称瑞兽,当为传说演进之结果。
根据记载,白虎是孟加拉虎基因突变的变种。传说,1951年有人在印度中部的雷瓦地区捕捉到一只白虎,约9个月龄,雄性,饲养在印度雷瓦附近的一个动物园里,取名莫汉。莫汉成熟以后,与一只赤**的叫贝古姆的雌虎配对,这两只虎生了3窝10只虎崽儿,体色全都是赤**的。
为了得到白虎,人们让莫汉与它的一个女儿丽达交配。丽达生出了4只白虎崽儿,1雄3雌;此后丽达与莫汉相继生了3窝,共7只白虎崽儿。由于孟加拉虎展出的白虎非常受观众的喜爱,丽达的子女便先后被送到印度、美国和英国的各大动物园展出,并在那里繁殖白虎后代。直到现在,全世界共有200多只(广州长隆香江野生动物园有150多只),主要分布在美国、印度、英国和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而且均为人工饲养。
6. 厕筹的古文记载魏晋南北朝--厕筹时代
唐之前,已有使用厕筹的记载,但未见有用纸拭秽之证据。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记载北齐皇帝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使进厕筹,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
文献指引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六梁纪二十二记载北齐皇帝高洋“虽以杨愔为宰相,使进厕筹,以马鞭鞭其背,流血浃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厕筹(物名)竺人以小木竹片拭粪,一名厕筹,又名厕橛。
鲁迅《古钩沉》辑东晋裴启佚书《语林》记载“刘寔诣石崇,如厕,见有绛纱帐大床,茵蓐甚丽,两婢持锦香囊,寔遽反走,即谓崇曰:乃误入卿室内,崇曰:是厕耳,寔更往,向乃守厕婢,所进锦囊,实筹”
唐朝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卷第十三之“感应录”记载:“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
厕筹《拾遗》
主治难产,及霍乱身冷转筋,于床下烧取热气彻上,亦主中恶鬼气。此物最微,其功可录。藏器。
附方新二。
小儿惊窜两眼看地不上者,皂角烧灰,以童尿浸刮屎柴竹,用火烘干,为末,贴其囟门,即苏。王氏《小儿方》。
小儿齿迟正旦,取尿坑中竹木刮涂之,即生。《圣惠》。
7. 关于陈硕真古文记载版本1:(以下内容,未满17周岁者须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阅读)古本 陈硕真传 (佚名)睦州陈硕真,新安县人,身颀皙,美姿容,而矫捷善斗,力能举千斤。
年长不嫁,有求之者,则曰:九天玄女授我神力,能胜我即许之。乡里哄动,与角者甚众,而硕真未尝一败。
中有勇力过人者,尽收为羽翼,以师礼事硕真。永徽三年,睦州三月不雨,田野龟裂,蝗虫蔽日,饿殍遍地,新冢累累。
硕真时年廿一,创火凤社,自号赤天圣母,曰:官府无道,上苍震怒,降此灾劫,尔等当从我之道,揭竿而起。一时从者逾千。
竹木为帜,锄耙为械,入新安,斩命官,各县来投者万人。遂攻睦州,陷之,又分兵取歙、婺,举朝震惊。
上命长史房仁裕、刺史崔义玄举兵平之。长史至,先遣使招硕真来降。
硕真曰:我岂屈膝事人者?乃毁书斩使,僭称文佳皇帝,尽起睦州军,以姻家章叔胤为仆射,引前军迎长史,自引后军应之。前军遇长史于桐庐,战方酣,叔胤困于阵中,硕真至,急麾军救之,恃勇决围出,遁返睦州,前军尽没。
长史进围睦州,攻打甚急。硕真语其众曰:歙、婺之徒后日至。
后日不至,则复语后日,如是者再三,众始疑之。叔胤昼夜登城守御,流矢贯脑门而死。
硕真既丧至亲,又有兔死狐悲之慨,哀恸不已。然勒众愈戾,有稍不当意者辙斩之,众怨怼日甚。
初,其徒童文宝尝以小故见责,至此托言解忧,进醇酒于硕真,意将伺机鸩之。硕真斥退文宝,自取酒痛饮竟夜,不觉大醉,从人舆置榻上。
文宝窥见,即入室尽杀从人,就榻上擒硕真,开门献于长史,余众皆降,乱遂平。硕真见长史,抗辞激烈,绝无悔意。
长史解硕真还扬州,驰书告捷,后数日,上有旨曰:新安县易名还淳,硕真就地剖决,以绝其患。十一月庚戌,长史令剖硕真于文选楼前校场。
辰时,先遣人婉言谕硕真,谓剖刑不过一刀之厄,以安其心。硕真信之,乃自裸上身,袒 *** 如钟,皂吏背缚之,引硕真自牢中出。
硕真面无惧色,昂然自行。出门忽见一木车,上有杵粗如儿臂,有机括连于车轮,推动时,其杵上下攒动,名曰木驴,实天下第一辱刑也。
街中观者如堵,蚁聚于道,硕真始知其刑之辱,急以双足勾门前牵马柱,不行,曰:愿死于此。众吏强之,不可脱,以梃击硕真足,硕真忍痛不动。
又令数人牵硕真足,终不可分。或禀长史,长史阴使人猝击硕真乳,硕真惊惶稍懈,双足始为吏所分。
又以长绳分系硕真双足,虑其故伎重施也。硕真自度终无计可免辱,故不复拒之。
皂吏褪其鞋袜,褫其下裳,去其亵裤,露天足似白莲,现粉尻似满月,展墨草似幼兰,肌肤如玉,娇颜胜火,旖旎已极。又举硕真示众,分赛雪双股,张如花牝户,众皆喝彩,硕真大羞,不敢仰视。
然后置硕真木驴上,伸杵入牝户中,推车遍游六街三市,车行则杵动,深深浅浅,吞吞吐吐,极尽妙趣。硕真犹处子也,为巨杵所*,自辰至巳,苦乐难耐, *** 不已。
观者戟指笑骂,不一而足。更有登徒子趋之若骛,以手捻其乳摩其尻为乐,硕真不甘,扭躯相避,则牝户中痛痒愈甚,虽瞑目不视,而忸怩万状,虽咬牙不语,奈何丑态百出焉。
午初,车至文选楼,有台高丈二,立刑柱一双,市井之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争睹硕真。吏掳硕真台上,展其肢如大字,缚手足于柱上,硕真始张目舒气,神色稍定。
午正,长史掷火签于地,刽子以六寸大钉钉硕真手足于刑柱,硕真手挣足挺,惟坚忍不作哀声,目视长史詈之不已。刽子以利刃割硕真 *** ,分投台下,好事者奔走抢夺,喧闹震天。
又以小钳尽薅其 *** ,状如白虎者。又引刀自牝户入,裂其会阴,使与后窍通,粪尿喷出,秽臭四溢。
又割其阴器,以手细剖其子孙道,持之示众。硕真羞极恨极,痛极怒极,双目尽赤,号呼不止,声如屠豕。
然后上割至膈,雪腹裂如剖瓜,柔肠尽泄,血流如注。一一取其脏腑,唯留心肺以延残喘。
其时硕真双唇尚翕张欲语,惟胸脯已破,喉中哑然,但怒目横视而已,意似示不屈者。须臾,硕真犹仰首瞠目,然手足尽舒,气已绝矣。
长史令刽子以巨斧割首级函于匣中,驰送京中献于陛前。又截其四肢,号令四门。
十日后,收聚硕真残躯,醢之焚之,扬灰于东海之滨。唯遍访硕真双乳不获,或曰其一得之者以百金售于某贾,贾已食之矣。
呜呼!观硕真志存于天下,而才止于惑众,勇可敌万人,而败于一匹夫之谋,盍志大才疏,有勇无谋耶?其败也必矣。然斧钺加身,九死不悔,盖亦女中之雄也!可怜得志于旬月之间,逞威于弹丸之地,而丧身于万众之前,备极 *** ,尸首难完,诚足为谋逆者戒!----------------------------------------版本2 :(以下内容,未满17周岁者须在家长或老师的陪同下阅读)睦州陈硕真,新安县人,身颀皙,美姿容。
侠肝义胆,矫捷善斗。硕真时年廿一,与其夫率乡众抗苛赋,夫亡,硕真逃遁,入庵为尼。
多年后得异人传《无生圣母秘本阴符火凤经》。入深山潜修四年,称已得道。
出山行游乡县。神治时行疟疾,用一个灵符,念无生圣母经,疟疾立刻就好。
所到之处信众如云,皆以师礼事硕真。硕真创火凤圣教号赤天圣母,三更静夜裸身登坛,曰:或是男,或是女,本来不二;都仗着,无生母,一气先天。
咒诅盟誓,以密传口诀。
8. 什么是斛律金的古文记载斛律金(公元488—567)生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他的高祖是当时敕勒有名的部落首领倍侯利。
《魏书》记载说:“倍侯利质直,勇健过人,奋戈陷阵,有异于众,北方人畏之。”敕勒民间有这样的歌谣:“求良夫,当如倍侯利”。
倍侯利在敕勒人民中间成了英雄的典范。倍侯利后来率部落投奔北魏。
斛律金的祖父、父亲都在北魏 *** 中任很高的官职,屡立战功。斛律金曾被北魏 *** 任命为“第二领民酋长”,秋天到京城朝见,春天又回到部落,号称“雁臣”。
斛律金性格耿直,善于骑射,长于用兵,在北魏是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名将。战场上,他观察一下地面,就可以判断出敌军的远近;他望一望飞尘,就大致知道敌军骑兵、步兵的多少。
《北齐书》 唐·李百药 卷十七 列传第九 斛律金(子光 羡)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侯利,以壮勇有名塞表,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
祖幡地斤,殿中尚书。父大那瑰,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
天平中,金贵,赠司空公。 金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初为军主,与怀朔镇将杨钧送茹茹主阿那瑰还北。瑰见金射猎,深叹其工。
后瑰入寇高陆,金拒击破之。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陵金王号。
金度陵终败灭,乃统所部万户诣云州请降,即授第二领民酋长。稍引南出黄瓜堆,为杜洛周所破,部众分散,金与兄平二人脱身归尔朱荣。
荣表金为别将,累迁都督。孝庄立,赐爵阜城县男,加宁朔将军、屯骑校尉。
从破葛荣、元显,频有战功,加镇南大将军。 及尔朱兆等逆乱,高祖密怀匡复之计,金与娄昭、厍狄干等赞成大谋,仍从举义。
高祖南攻邺,留金守信都,领恒、云、燕、朔、显、蔚六州大都督,委以后事,别讨李修,破之,加右光禄大夫。会高祖于邺,仍从平晋阳,追灭尔朱兆。
太昌初,以金为汾州刺史、当州大都督,进爵为侯。从高祖破纥豆陵于河西。
天平初,迁邺,使金领步骑三万镇风陵以备西寇,军罢,还晋阳。从高祖战于沙苑,不利班师,因此东雍诸城复为西军所据,遣金与尉景、厍狄干等讨复之。
元象中,周文帝复大举向河阳。高祖率众讨之,使金径往太州,为掎角之势。
金到晋州,以军退不行,仍与行台薛修义共围乔山之寇。俄而高祖至,仍共讨平之,因从高祖攻下南绛、邵郡等数城。
武定初,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城西叛,周文帝入寇洛阳。高祖使金统刘丰、步大汗萨等步骑数万守河阳城以拒之。
高祖到,仍从破密。军还,除大司马,改封石城郡公,邑一千户,转第一领民酋长。
三年,高祖出军袭山胡,分为二道。以金为南道军司,由黄栌岭出。
高祖自出北道,度赤谼岭,会金于乌突戍,破之。军还,出为冀州刺史。
四年,诏金率众从乌苏道会高祖于晋州,仍从攻玉壁。军还,高祖使金总督大众,从归晋阳。
世宗嗣事,侯景据颍川降于西魏,诏遣金帅潘乐、薛孤延等固守河阳以备。西魏使其大都督李景和、若干宝领马步数万,欲从新城赴援侯景。
金率众停广武以要之,景和等闻而退走。还为肆州刺史,仍率所部于宜阳筑杨志、百家、呼延三戍,置守备而还。
侯景之走南豫,西魏仪同三司王思政入据颍川。世宗遣高岳、慕容绍宗、刘丰等率众围之。
复诏金督彭乐、可朱浑道元等出屯河阳,断其奔救之路。又诏金率众会攻颍川。
事平,复使金率众从崿坂送米宜阳。西魏九曲戍将马绍隆据险要斗,金破之。
以功别封安平县男。 显祖受禅,封咸阳郡王,刺史如故。
其年冬,朝晋阳宫。金病,帝幸其宅临视,赐以医药,中使不绝。
病愈还州。三年,就除太师。
帝征奚贼,金从帝行。军还,帝幸肆州,与金宴射而去。
四年,解州,以太师还晋阳。车驾复幸其第,六宫及诸王尽从,置酒作乐,极夜方罢。
帝忻甚,诏金第二子丰乐为武卫大将军,因谓金曰: “公元勋佐命,父子忠诚,朕当结以婚姻,永为蕃卫。”仍诏金孙武都尚义宁公主。
成礼之日,帝从皇太后幸金宅,皇后、太子及诸王等皆从,其见亲待如此。 后以茹茹为突厥所破,种落分散,虑其犯塞,惊挠边民,乃诏金率骑二万屯白道以备之。
而虏帅豆婆吐久备将三千余户密欲西过,候骑还告,金勒所部追击,尽俘其众。茹茹但钵将举国西徙,金获其候骑送之,并表陈虏可击取之势。
显祖于是率众与金共讨之于吐赖,获二万余户而还。进位右丞相,食齐州干,迁左丞相。
肃宗践阼,纳其孙女为皇太子妃。又诏金朝见,听步挽车至阶。
世祖登极,礼遇弥重,又纳其孙女为太子妃。金长子光大将军,次子羡及孙武都并开府仪同三司,出镇方岳,其余子孙皆封侯贵达。
一门一皇后。
《北齐书》 唐·李百药 卷十七 列传第九 斛律金(子光 羡) 斛律金,字阿六敦,朔州敕勒部人也。高祖倍侯利,以壮勇有名塞表,道武时率户内附,赐爵孟都公。
祖幡地斤,殿中尚书。父大那瑰,光禄大夫、第一领民酋长。
天平中,金贵,赠司空公。 金性敦直,善骑射,行兵用匈奴法,望尘识马步多少,嗅地知军度远近。
初为军主,与怀朔镇将杨钧送茹茹主阿那瑰还北。瑰见金射猎,深叹其工。
后瑰入寇高陆,金拒击破之。正光末,破六韩拔陵构逆,金拥众属焉,陵金王号。
金度陵终败灭,乃。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陈硕真的详细介绍?
这次大荔师范真的要彻底消失了,三座家属楼突然被列入拆迁名单,几番谈判,达成了协议,部分老师已签字,在随后的一个月内搬离,也许再过两个月,在隆隆的挖掘机咆哮下,变成了一堆残垣断壁,接着又变成一处工地,再后来就无法想象了。
告别住了二十几年的校园,告别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告别曾经守望相助的左邻右舍,心情变得复杂起来。也许这一别,今生就是永别,各奔东西,漫漫人生路,何处又是归宿?一份留恋,一份不舍,一份心痛。
房子租给别人好多年了,这一次去见它,却是为了告别它。
走进院子,鼻子里闻到了久违的,但曾经却异常熟悉的味道。院子里有些凌乱,墙上到处贴着收废品,旧家具,买卖房子的广告,还有些车辆正在搬家,好着急呀。
迎面走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赵忠孝老师,依旧身材挺直,伟岸,岁月的风霜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沧桑感,但不变的是浓眉,剑目,国字脸,一脸的严肃。当年初到师范,他五十左右,算是一个“帅大叔” ,以前做过教务主任,备课上课极其认真。短短的一小节内容,他能写上十几页教案,工工整整,图形也画的一丝不苟,堪称经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见他伏案疾书,上课时,他根本不看课本,教案,娓娓讲来,如行云流水,边讲边写,一节课下来,一面黑板,恰好用尽,如一副绝美的书法大作,配以图画,布局精妙,巧夺天工,令人拍手叫绝。衷心的感谢赵老师,多年来对我和妻子的指导,使我们后来走的更稳 ,更远。旁边的是他的孙女,当年四五岁的小女孩,常到办公室找他爷爷,如今也十岁了,天真烂漫已变成了成熟稳重,岁月真是一把刀。和爷孙热情的交谈,仿佛又回到往昔。佛说,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十多年的同室共事,又该是怎样的前缘?
再往里走 ,又见到马义祥老师,马老师今年已八十多了,身材不高,但矍铄稳健,眼明耳聪,急忙上前问好,马老师说话依旧不紧不慢 ,一字一板,条理清晰,底气十足。他曾经也算是校级领导,但属于那种边缘化的职务,好在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倒也落得清静。他可是有交大和清华两个学位,文理贯通,睿智,精明。我一直非常尊敬他 ,佩服他正直清廉,平易近人,乐观持重。曾有一个拂晓,满天星辉,与他偶遇在长途汽车上,车上没座了,我们站在过道上,我为他抱不平“您这么大年龄,这么老的资格,给学校说说,用一次车不成问题吧”,他淡淡一笑,“我是私事,不烦人家” ,闲谈中,发现对一些事我们竟有相同的观点,挺投机,便也不觉得路有多颠簸漫长了。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个星光漫天的黎明,那辆孤独行驶的长途车,还有两人抓着扶手慢慢交谈的一幕。
不经意的朝门房一瞥, 在里面凳子上颤巍巍坐着的,不是孙智斌老师吗?他也年过八旬,慈眉善目,只是看起来有些迟钝。一打招呼,说话结结巴巴,吐字不清,一问才知原来老人得了脑梗。心里一酸,老人一生善良,勤恳,兢兢业业,还通晓推拿。当年,有一回我脖子扭了,奇疼难忍,还多亏老人几次无偿,才很快的解除疼痛。如今看老人受病痛折磨,却爱莫能助,不觉黯然神伤。只好默默祝福各位老人,平安,健康。
院子也有小孩,但我已不认识,好奇的望着我,我脑海中涌起一首唐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曾经认识的那帮欢呼跳跃的懵懂少年,早已长大,离开了这里,浪迹天涯海角。他们在漂泊的异乡,是否在夜半的梦里,重回这片乐园,寻觅昔日朗朗的笑声。
曾经在这里生活了半生,而又中年离去的人们,你是否会在烟雨蒙蒙的日子里,在茶杯袅袅氤氲中,心弦一动,追忆起这段青春岁月。偶尔翻起发黄的照片,翻起一幕幕的往事,你是否也会像我一样有一种深深的叹息。
别了, 脚下的红砖,坚硬的已是斑斑绿锈,虚弱的早已支离破碎,任几十年的风霜雨雪洗礼,任我们一日日,一年年的无情踩踏。这一片红砖地,我们走过,孩子们跑过,老人们摔过,鸟儿跳过,狗儿闹过,车子碾压过,它记录了我们为生活奔波的脚步,也见证了我们匆匆变老的身影,更浸透了我们的汗水,泪水。如今站在上面,依然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别了,院子里的梧桐树,早已参天蔽日,可惜,人走楼空后,它们也少不了斧钺加身。在最后的日子里,尽情的享受这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真的感谢你们,这么多年,如老朋友,伴我们度过半生,为我们挡风遮雨,烈日炎炎下,为我们撑起巨伞,带来一片清凉。那树上的小鸟呀,如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依旧在欢跳鸣叫,别了楼下花坛里热烈绽放的鲜花,红的似火,白的如雪,虽然不知是谁在为你浇水施肥,但我一样享受了多年的眼福。
别了,那些老邻居,不管你曾经位高权重,傲气凌人;还是默默无闻,平平淡淡;不管我们曾经是情趣相投,肝胆相照的兄弟朋友;还是志向各异,形如路人的同事。人海茫茫,老天让我们此生相遇,也是一种缘分,别忘了我们曾喝一个锅炉的开水,别忘了哪个烧锅炉的整天乐呵呵大嗓门的西安老知青 。
文子的《内经》
陈硕真(?—653),女,唐代睦州雉山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淳安梓桐镇)人,早年丧夫,有些书上又写作陈硕贞,是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
文佳皇帝陈硕真陈硕贞,又名陈硕真,唐代睦州雉山县梓桐源田庄里(今浙江省淳安梓桐镇)人,巾帼女杰。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众起义,自封为“文佳皇帝”。早年丧夫,是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起义军的女首领。唐朝高宗时期的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不过她的起兵坚持了一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了。所以历史学界认定,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应该是武则天。姓名:陈硕真?陈硕贞别名:文佳皇帝
生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庚辰年)X月X日
忌日: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一月庚戌
籍贯: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
事迹概览
唐浙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睦州(治今浙江淳安西)人。唐永徽四年(653),浙江一带农民不堪官吏贪求及豪强逼掠,陈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随即遣叔胤率众趁夜袭占桐庐(今浙江桐庐西),自引兵2000攻克睦州、於潜(今临安西),攻歙州(今安徽歙县)不克;其将童文宝领兵4000攻婺州(今浙江金华),为官军所阻。时唐廷命扬州刺史房仁裕发兵南攻,婺州刺史崔义玄等率兵北进,义军在下淮戍(今桐庐东北)与崔义玄部遭遇,大溃,被杀数千人,退至睦州境,又有万人相继投降官军。十一月,房、崔两部会合,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陈硕真等被俘杀。
早年生平
陈硕贞自幼父母双亡,和一个妹妹相依为命。姐妹俩历经世间风霜雨雪,尝遍人间辛酸苦辣,姐妹俩一直熬到妹妹被乡邻收养,陈硕贞到一乡宦人家帮工,这才能吃上一顿饱饭。清溪山高谷深,河道交错,物产十分丰富,正因如此,朝廷在此征收的赋税也很多,搜当地百姓负担十分沉重。
陈硕真这一年,清溪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朝廷不但不开仓赈粮,还照样征收各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卖儿鬻女,流离失舍,饿殍载道。陈硕贞看到乡亲们的苦难景象,想到自己也曾得到过乡亲们的帮助,于是不顾自己安危,偷偷打开东家的粮仓救济灾民,结果被东家发现,捆绑起来,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众乡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天夜晚,众多乡亲自发组织起来,冲入关押陈硕贞的柴房,将其救出,为逃避官兵的搜捕,陈硕贞逃入深山之中隐迹,装扮成一位道姑,疗养身体。陈硕贞在养伤期间,觉得只有推翻朝廷,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陈硕贞决定利用道教来发展信众,作为以后起义的力量。她先是散布一些消息,说自己在深山遇到了太上老君,并被收为弟子,并向大家展示她所学到的种种法术,因为乡民希望她成仙后能更多的为民造福,对陈硕贞“升仙山受仙法”的说法深信不疑,过了一段时间,她又宣称,自己已经得到了太上老君的神谕,马上就要羽化登仙了。但这时,有人向官府告密说:陈硕贞成仙升天是,图谋不轨是真。于是官府派人四出搜寻,将陈硕贞抓了回来,并以妖言惑众图谋不轨之类的罪名将案件上报上司,幸好众多乡亲积极筹措资金,打通了关节,这才使得陈硕贞无罪释放。经历这次风波后,陈硕贞觉得官府已经注意到了自己的行为,若不尽快起义,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猛虎归山,蛟龙入海,自然就会掀起一场风浪。陈硕贞有一位亲戚叫章叔胤,他积极支持陈硕贞的起义并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章叔胤对外宣传说,陈硕贞已从天上返回青溪,现在她法力无边,变幻莫测,可以召神将役鬼吏。这说法一传十,十传百,愈传愈玄,方圆百里的百姓无不对陈硕贞顶礼膜拜,陈硕贞的每一句话都是神语仙音,足可令信徒赴汤蹈火而不辞。
登基称帝
眼看信徒发展的人数差不多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初,陈硕贞正式宣布起义,与官府进行对抗。她仿照唐朝官制建立了,任命章叔胤为仆射,总管各项事宜,而她自己则称为“文佳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参加农民起义的妇女不计其数,但做领袖的妇女却寥若晨星,而做领袖且又称皇帝的妇女,则只有陈硕贞一人,从这一点上讲,她作为农民起义领袖,无疑是最具有魅力和魄力的一个。
陈硕贞发动起义后,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拥护,青溪人童文宝首先率众响应,在很短的时间里,义军就发展到几千人,为壮大力量,陈硕贞和章叔胤兵分两路,章叔胤领兵攻占桐庐,陈硕贞自己率军两千攻占睦州治所及于潜(今浙江昌化东南)。睦州各地的百姓群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陈硕贞能够以区区两千人马就攻陷睦州首府及所属诸县,顿时朝野震动,为了将义军剿灭,朝廷对起义地区实行封锁,严格控制人口流入义军,所有进入睦州地区的人员一律受到盘查,就连僧侣也不放过。
为了打开局面发展力量,陈硕贞乘胜进攻安徽,攻打歙州(今安徽省歙县)。但由于歙州驻军防守严密、抵抗顽强,陈硕贞手下虽有几万人,但大多是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百姓,又没有攻城器械,歙州久攻不下。
不得已,陈硕贞从歙州撤出,改变原来集中兵力进攻的方法,制定分路出击,用运动战与袭击战结合的方针,打击敌人扩大势力范围。唐派扬州长史房仁裕发兵征讨。在此方针下,陈硕贞命童文宝统兵四千,掩袭婺州(今浙江省金华)。童文宝率兵进入婺州后,与官军遭遇,变掩袭成强攻。
这时,担任婺州刺史的是崔义玄,此人身经百战,颇有智谋。崔义玄在城中闻报警报,立即召集文官武将,准备发兵抵抗,官员们却慑于义军的声威,纷纷说:“陈硕贞有神灵护卫,敢与其兵对抗者,无不杀身灭门,还是回避为上”。绝大多数人不愿前去。这时,一个叫崔玄籍的司空参军却说:“顺天心合民意的起兵,有时尚且不能成功,陈硕贞不过是个有点法术的女人,一定坚持不了很久”。崔义玄闻听此言,大喜过望,立即命崔玄籍为先锋官,他自己统率大兵跟进。
陈硕贞闻知童文宝在婺州受阻,带领主力来到婺州支援,参战的义军达数万人。义军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但起义才一个来月,战士未经训练,战斗力有限,过去能克州陷府,凭的是声威和拼劲,如今声威和拼劲虽在,但面对训练有素,指挥得当的官兵却有些力不从心。
两军在婺州境内僵持着,陈硕贞为打破僵局,改变客地作战、敌情不熟等不利条件,不断派出间谍刺探敌情,有一次仅被唐兵擒住的间谍就达数十人。而崔义玄这边也没闲着,向四方发出了求援。
起义失败
就在两军僵持之际,一天晚上,忽然有一颗陨星坠落在陈硕贞的大营中。崔义玄立刻大造舆论,说这就是陈硕贞的将星陨落,陈硕贞必死无疑。崔义玄统帅的军队顿时军心大振,而陈硕贞一方的士气则大大低落。在下淮,两军大战。唐军以大盾牌保护刺史崔义玄,崔义玄说:“刺史避箭,还有谁拼死作战!”命撤去盾牌。唐军士卒受到激励,陈硕真军大败,被斩首数百人。唐军允许陈军投降,追击进入睦州境内时,投降的人达到一万。
公元653年十一月底,扬州长史房仁裕的援军到达婺州,与崔义玄前后夹击义军。战斗情况相当惨烈,参战的数万义军,最后除一万多被俘外,其余大部战死。“文佳皇帝”陈硕贞及仆射章叔胤在战斗中被俘,最后英勇就义。崔义玄因功被唐任命为御史大夫。
陈硕真举兵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十月,这一年武则天30岁,两年后才被立为皇后,称帝则到了公元690年。陈硕真是中国史上女性自称皇帝的第一个人。她的举兵规模不算大,最后虽然被镇压了,但因她开天辟地般的女性称帝行为,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称她为“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当然这位草莽天子是无法和武则天皇帝的历史影响相提并论,但做为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中国女性,她的精神确实难以磨灭。陈硕真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以女性自称皇帝,可谓闯字当头,虽然失败,也是精神可嘉。陈硕真在故乡青溪留下了“天子基”、“万年楼”等遗迹,这些遗迹在北宋末年曾使方腊受到启示。
崔义玄正是因为平定陈硕真有功,开始进入朝廷中央,随后他参与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历史。后来,他又执行对武则天的政敌长孙无忌等人的刑罚。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发生乡民,并拥立了“妖女”陈硕真为“文佳皇帝”。
陈硕真,睦州新安县人。她容貌艳丽,身材修长丰满;性情豪放,侠肝义胆,精通武艺。早年?陈硕真丈夫在反抗恶吏的冲突中身亡,她游走各地,多方学法,创立了一派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秘密宗教。当时唐高宗即位,由于唐太宗统治后期奢侈之风盛行,劳民伤财,使部分地区的人民受到了较重的剥削和压迫。睦州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北部,与安徽省相邻,这里山高谷深,河汊交错,物产十分丰富。正因如此,统治者对其也格外关注,搜刮无度,索取百端,使得这一地区的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小规模的反抗时有发生,反抗者的下场总是悲惨的。豪侠正直美丽的陈硕真作为当时民间颇具声望的一民间秘密宗教的女教主,不忍见乡亲受官吏的压榨和迫害,明知敌众我寡,胜算难料,她撞钟焚香毅然率众起义。
由于义军声势凶猛,“贼”数多达数万,睦州官军已无力招架,雉山,吴宁(今浙江建德市),桐庐三县先后沦入“贼”手,婺州(今浙江金华),徽州等地也岌岌可危。陈硕真占领睦州后就命令大将童文宝领兵四千奔袭婺州。不料婺州也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当时任婺州刺史的是崔义玄,此人是隋末的强悍人物之一。先投奔李密,未受重用,改投李渊。史书上说李渊多次纳他的计策,算得是个身经百战的智将。唐朝建立后,积官至婺州刺史。他接到童文宝前来的警报,立刻集合部将准备发兵抵抗。不料手下诸将慑于陈硕真的声威,纷纷劝说他放弃抵抗,说:“陈硕真是真的有神灵护体,敢与之对抗的一定会被灭族。”谁也不敢出兵。这时,崔义玄手下的考勤参谋(司功参军)崔玄籍说:“陈硕贞不过是个有点法术的女人,一定坚持不了很久。”崔义玄闻言大喜,立刻任命崔玄籍为先锋,自己亲自统帅大军抵抗童文宝。陈硕真听说婺州战局不利,就退出歙州,率领主力增援童文宝。双方主力在下淮戍(桐庐县东二十五公里)相遇,陷入了僵持状态.古代作战最讲究的就是士气,陈硕真的大多数部队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是由于大家对陈硕真极为崇拜,所以虽然没有受过军事训练,但是士气高昂,打仗不怕死。而军中的大多数人也相信陈硕真有“法力”,所以装备虽然精良却士气低落。相持几天之后,忽然有一颗陨星坠落在陈硕真的大营中。崔义玄不愧是智将,立刻大造舆论说这就是陈硕真的将星陨落,陈硕真必定灭亡。同时崔义玄又对义军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用金钱和官爵收买义军将领。在随后的交战中,起义军逐渐崩溃,损失惨重。陈硕真撤往睦州。崔义玄乘胜追击,这时正好房仁裕的大军也赶到了,将义军包围在睦州。陈硕真因叛徒出卖不幸被俘,义军全军覆灭。
陈硕真就义时年仅三十三岁。
陈硕真领导的这次起义,人数不过数万,地域只涉及浙皖交界处的几个州,为时不足两月就被朝廷派大军镇压,官方史料的记载也相当简略。在风声鹤唳,强敌如林之境,陈硕真?武则天敢于自称“文佳皇帝”,建立,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般的勇气。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领导起义的女英雄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也要早了几十年。
她曾两次落入官府手中:
第一次是在起义的准备阶段,陈硕真到处传教,地方官有所察觉,下令逮捕陈硕真。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她顾全大局,没有进行反抗。地方官抓到陈硕真后刑讯得不到口供,又拿不出别的证据,加上她的教徒们多方设法营救,十多天后被迫把她释放了。陈硕真出狱后,大力宣传她所创立的教义。民间对信仰她的越来越多,她的事迹越传越神;以至陈硕真起兵之后传说她有神力,敢挡其大军者必被鬼神报复遭灭门之祸。
第二次则是在强大的官军围攻下因叛徒出卖不幸被俘。
轶事典故
当然,当地百姓不肯相信陈硕贞的死,他们编造了一个传说,说当起义军最后被围困在一个山头上时,陈硕贞立马山头,回顾左右,义军已经所剩无几。她挥舞双剑,准备再冲下?陈硕真雕像山来。房仁裕和崔义玄指挥官兵万箭齐发,山上顿时箭如雨下,陈硕贞舞动双剑,远远看去只见两团白光,护着全身。但官兵的箭轮番向那两团白光射去,最后,陈硕贞胸腹连中数箭,两团白光渐渐收敛了。就在官兵一拥而上,想抓住陈硕贞时,忽然天边飘来一朵彩云,一只巨大的凤凰降落在山头,吓退了官兵,然后载上陈硕贞腾空而去。于是,那山现在就叫“落凤山”。 美丽的传说寄托了人民对起义军的同情和怀念。陈硕真作为古代劳动妇女的杰出代表,永远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当然,这个传说虚构的成分很大。陈硕真在突围过程中中箭负伤多半有之,但是却没有战死,而是被俘处死。
影响
陈硕贞的事业在婺州终结了,虽然她从起兵到兵败身亡,不过一个多月时间,但是东南震动,影响极大。她自称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后来武则天称帝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她的影响。今天我们在青溪的“天子基”、“万年楼”等遗迹中,似乎仍可找到当年的“文佳皇帝”的影子。
计然的《阴谋》
原文
昔者,越王句践既得反国,欲阴图吴,乃召计倪而问焉,曰:“吾欲伐吴,恐弗能取!山林幽冥,不知利害所在。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水属苍天,下不知所止。交错相过,波涛浚流,沈而复起,因复相还。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维。念楼船之苦,涕泣不可止。非不欲为也!时返不知所在,谋不成而息,恐为天下咎。以敌攻敌,未知胜负!大邦既已备,小邑既已保,五谷既已收;野无积庾,廪粮则不属,无所安取,恐津梁之不通,劳军纡吾粮道!吾闻先生明于时交,察于道理,恐动而无功,故问其道。”
计倪对曰:“是固不可。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不先蓄积,士卒数饥,饥则易伤。重迟不可战,战则耳目不聪明,耳不能听,视不能见,什部不能使;退之不能解,进之不能行。饥馑不可以动,神气去而万里。伏弩而乳,郅头而皇皇,强弩不彀,发不能当。旁军见弱,走之如犬逐羊。靡从部分,伏地而死,前顿后僵。与人同时而战,独受天之殃。未必天之罪也,亦在其将。王兴师以年数,一旦而亡,失邦无明,筋骨为野。”越王曰:“善。请问其方。吾闻先生明于治岁,万物尽长,欲闻其治术,可以为教常,子明以教我,寡人弗敢忘。”计倪对曰:“人之生无几,必先忧积蓄,以备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强、或怯。不早备生,不能相葬。王其审之,必先省赋敛,劝农桑,饥馑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储,以备四方。师出无时,未知所当,应变而动,随物常羊。卒然有师,彼日以弱,我日以强,得世之和,擅世之阳,王无忽忘,慎无如会稽之饥,不可再更,王其审之。尝言息货,王不听臣,故退而不言,处于吴楚越之间,以鱼三邦之利,乃知天下之易反也。臣闻君自耕,夫人自织,此竭于庸力,而不断时与智也。时断则循,知断则备,知此二者,形于体,万物之情,短长逆顺,可观而已。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东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以为纲纪。是以易地而辅,万物之常。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于何有哉!”越王曰:“请问其要!”计倪对曰:“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故散有时积,籴有时领。则决万物,不过三岁而发矣。以智论之,以决断之,以道佐之。断长续短,一岁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物之理也。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是以民相离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为之预备。故汤之时,比七年旱而民不饥;禹之时,比九年水而民不流。其主能通习源流,以任贤使能,则转毂乎千里,外货可来也;不习则百里之内,不可致也。人主所求,其价十倍;其所择者,则无价矣。夫人主流,非必身为之也。视民所不足及其有余,为之命以利之,而来诸侯,守法度,任贤使能,偿其成事,传其验而已。如此则邦富兵强而不衰矣。
群臣无空恭之礼、*佚之行,务有于道术。不习源流,又不任贤使能,谏者则诛,则邦贫兵弱刑繁,则群臣多空恭之礼、*佚之行矣。夫谀者反有德,忠者反有刑,去刑就德,人之情也。邦贫兵弱致乱,虽有圣臣,亦不谏也,务在谀主而已矣。今夫万民有明父母,亦如邦有明主;父母流,明其法术,以任贤子,徼成其事而已,则家富而不衰矣。不能流,又不任贤子,贤子有谏者憎之,如此者,不习于道术也。愈信其意而行其言,后虽有败,不自过也。夫父子之为亲也,非得不谏,谏而不听,家贫致乱,虽有圣子,亦不治也,务在于谀之而已。父子不和,兄弟不调,虽欲富也,必贫而日衰。”
越王曰:“善。论事若是其审也。物有妖祥乎?”计倪对曰:“有。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变为吉凶,金木水火土更胜,月朔更建。莫主其常,顺之有德,逆之有殃。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处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参以阴阳,用之不审,举事有鞅。人生不如卧之顷也,欲变天地之常,数发无道,故贫而命不长。是故,圣人并苞而阴行之,以感愚夫。众人容容,尽欲富贵,莫知其乡。”
越王曰:“善。请问其方。”计倪对曰:“从寅至未,阳也。太阴在阳,岁德在阴,岁美在是。圣人动而应之,制其收发。常以太阴在阴而发,阴且尽之岁,亟卖六畜货财,聚棺木,以应阴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其次五倍。夫有时而散,是故圣人反其刑,顺其衡,收聚而不散。”
越王曰:“善。子何年少于物之长也。”计倪对曰:“人固不同,惠种生圣,痴种生狂。桂实生桂,桐实生桐。先生者未必能知,后生者未必不能明。是故,圣主置臣,不以少长。有道者进,无道者退。愚者日以退,圣者日以长。人主无私,赏者有功。”
越王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计倪对曰:“是故不等,犹同母之人,异父之子,动作不农术,贫富故不等。如此者,积负于人,不能救其前后,志意侵下,作务日给,非有道术,又无上赐,贫乞故长久。”
越王曰:“善。大夫佚同若成,尝与孤议于会稽石室,孤非其言也。今大夫言独与孤比,请遂受教焉。”计倪曰:“籴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籴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故古之治邦者,本之货物,官市开而至。”越王曰:“善。”计倪乃传其教而图之,曰:“审金木水火,别阴阳之明,用此不患无功。”越王曰:“善。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着其法,治牧江南,七年而禽吴也。
甲货之户曰粢,为上物,贾七十。乙货之户曰黍,为中物,石六十。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丁货之户曰稻粟,令为上种,石四十。戊货之户曰麦,为中物,石三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庚货之户曰穬,比蔬食,故无贾。辛货之户曰菓,比蔬食,无贾。壬癸无货。(《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 越王句践十年二月,越王深念远思侵辱于吴,蒙天祉福,得越国。群臣教诲,各画一策,辞合意同,句践敬从,其国已富。
今译:
越王句践十年二月,越王回忆起以前因与吴国交战,战败求和。在吴国受羞辱的日子。的是,得到上天的眷顾,使自己能够返回越国。得到大臣们积极出谋献策和辅佐,而越王对于大臣的所献的计谋,没有一个不认真考虑的。只要是有用的,可以实施的。都一一照办了。于是,越国越来越富强了。
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臣有忧与否。相国范蠡、大夫种、句如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
今译:
回到越国已经五年了,没有看到想讨伐吴国为越王洗雪耻辱的大臣。是不是大臣们爱惜他们的生命和荣华富贵。于是,把大臣们指集到淮阳宫,来观察大臣们是不是忧国忧民。相国范蠡、大夫文种整齐的做在也其中,表面上一点都看不出急于报仇雪恨的样子来。
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曰:“寡人获辱受耻,上愧周王,下惭晋、楚。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群臣默然,莫对者。越王仰天叹曰:“孤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孤亲被奴虏之厄,受囚破之耻,不能自辅,须贤任仁,然后讨吴。重负诸臣,大夫何易见而难使也?”
今译:
越王于是命人敲钟并发布圣旨召集大臣一起来商议,说:我受到吴国的羞辱,上对不起周王,下没有脸面对晋、楚国的各国诸侯。承蒙各位的出谋划策,得回到祖国并积极治理国家,已经准备了五年了,人民富裕了,士兵强悍了。在这五年里,没有听到有谁想要报仇雪恨。难道真的没有人为我分忧吗?大臣们还是不说话,没有什么反应。越王于是仰天长叹,我听说让大王忧虑,是做大臣的耻辱;而大王遭到侮辱,从臣子的应该自尽以谢天下。我亲自遭受被俘虏的灾难,遭受被囚的耻辱。没有办法,需要借助各位精英人才的帮助,讨伐吴国,洗雪耻辱。各位都是我为之托付国家的国家重臣,难道真是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
于是计倪年少官卑,列坐于后,乃举手而趋,蹈席而前进曰:“谬哉!君王之言也。非大夫易见而难使,君王之不能使也。”越王曰:“何谓?”计倪曰:“夫官位、财弊、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今王易财之所轻,而责士之所重,何其殆哉!”
今译:
于是,因为年轻官职小而坐于最后的计倪,举着手走向前说:不是这样的!不是大臣们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而是时机不到,大王不能那样做。越王说,为什么?计倪回答:官位财币金赏,这些是大王所轻视的;操锋履刃、冲锋陷阵、赴汤蹈火,这些是群臣所重视的。今天大王吝财之所轻而责臣之所重,岂不是很荒谬吗?
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即辞群臣,进计倪而问曰:“孤之所得士心者何等?”
今译:
于是,越王不高兴了并且沉默起来,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随即让大家退朝,单独问计倪:我如何能得大臣们的心。
计倪对曰:“夫君人尊其仁义者,治之门也。士民者,君之根也。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左右。左右者,君之所以盛衰者也。愿王明选左右,得贤而已。昔太公,九声而足,磻溪之饿人也,西伯任之而王。管仲,鲁之亡囚,有贪分之毁,齐桓得之而霸。故《传》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王审于左右,何患群臣之不使也?”
今译:
计倪回答:“君主尊崇仁义的,是治理天下的方法。大臣和百姓则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君主是否得道,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关键在于大王是否能明选左右,任贤使能。在古代,太公乃囗溪之畔的饥饿之人,西伯任用他而得以王天下;管仲,此人是鲁国逃亡的囚徒,又有贪财的不好名声,齐桓公得到他而能称霸诸侯。《左传》曾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大王审视左右,任人是否得当?”
越王曰:“吾使贤任能,各殊其事。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今咸匿声,不闻其语,厥咎安在?”计倪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
今译:
越王觉得计倪之言,不无道理,可是又觉得在任贤使能上也没有什么疏漏之处,于是问计倪道:“在选才用贤上,职责清楚,都能胜任,我本来对他们寄托厚望;接而,今天却都躲着藏着,都不说话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是否忠诚;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他的机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变不乱的才能;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用这五种办法考察大臣到底有几斤几两,是上智还是下愚,是草包还是英雄,是酒囊饭袋,还是智勇双全,就能鉴别得一清二楚。
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计倪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
今译:
越王说:我已经做到了量长而用,让大家人尽其财,但今天仍然没有让我消灭吴国,报仇雪恨的好计策教我。计倪回答:范蠡长于军事外交方面,设计谋划,当机立断,依阴阳演变之常法,顺天地普存之法则。而文种则熟悉使四境之内,耕织之事,务必使百姓不误农时,乐于其业。希望大王与他们商议,他们必有好的计策献给大王。刚才这种大班哄的办法,是不容易得到深谋远虑大臣的真知灼见。
越王乃请大夫种而问曰:“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于穷厄之地。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雠,何行而功乎?”大夫种曰:“臣闻:‘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川之鱼,死于芳饵。’今欲伐吴,必前求其所好,参其所愿,然后能得其实。”
今译:
越王于是召范蠡和文种说:过去在臣吴之时,多亏相国之计,使寡人免于斧钺加身;今天有何计策,能使越国尽快报仇雪耻呢?文种回答:我以前听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要讨伐吴国,必须先投其所好,遂其心愿。这就叫做: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民间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是这个道理。
越王曰:“人之所好,虽其愿,何以定而制之死乎?”大夫种曰:“夫欲报怨复雠、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君王察焉?”
今译:
越王说:“投其所好,遂其心愿,如何取措施而置之于死地?”文种回答:“想报仇雪耻,伐吴灭吴,有九术可行,大王愿意听吗?”
越王曰:“寡人被辱怀忧,内惭朝臣,外愧诸侯,中心迷惑,精神空虚。虽有九术,安能知之?”大夫种曰:“夫九术者,汤、文得之以王,桓、穆得之以霸。其攻城取邑,易于脱屣。愿大王览之。”种曰:“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二曰:重财币以遣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三曰:贵籴粟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五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六曰:遗之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君王国富而备利器。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凡此九术,君王闭口无传,守之以神,取天下不难,而况于吴乎?”越王曰:“善。”(《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
今译:
越王说:我被羞辱,在内无颜面对大臣,在国家上则不敢面对诸侯,心中迷惑,精神空虚,愁不思饭,耻不安眠,最想听的,就是你们的计谋。文种说:此九术,即使商汤周文王得到,也可以夺取天下;就是齐桓公、秦穆公得到,也可以称霸诸侯。此九术,攻城夺阵,易如反掌,杀伐擒敌,就像脱鞋子一样简单。请大王听我说。一是尊天地敬鬼神,以祈求它们赐福;二是用奇珍异宝迷惑其君王,多用巨额财富行贿收买他们重要的大臣;三是高价购买他们的粮食来降低其储备,根据他们的喜好卖给他们东西来消耗他们的民力;四是送给他们美女、用来迷惑他们君王,扰乱他们的计谋;五是选取能工巧匠,帮他们建浩大工程,以消耗他们的财富;六是帮助阿谀奉承之辈当上他们的官,让我们容易攻打他们;七是过分夸赞尊重他们有能力忠心的大臣,让君主(出于疑心)自己除掉他们;八是使我们国家国家富强准备精良的武器;九是积极训练军队士兵,等待敌人有机让我们所乘。越王说:说的好,就这么办。 十一年,越王深念永思,惟欲伐吴,乃请计倪,问曰:“吾欲伐吴,恐不能破,早欲兴师,惟问于子。”计倪对曰:“夫兴师举兵,必且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励其甲兵。凡此四者,必察天地之气,原于阴阳,明于孤虚,审于存亡,乃可量敌。”
今译:
十一年,越王越来越想迫切的想讨伐吴国。于是,向计倪请教说:我想讨伐吴国,但又恐怕不能取胜,想早点起兵,所以向你请教。计倪回答:大王要想起兵讨伐吴国,必须先要准备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钱币储备,堆满了粮苍和银库,当打仗的时候,可以用钱粮来激励士兵。要做到这些,必须要知道自然客观规律的变化,鼓励生产,积累财富。当准备充足以后,就可以考虑准备进攻敌人了。
越王曰:“天地、存亡,其要奈何?”计倪曰:“天地之气,物有死生。原阴阳者,物贵贱也。明孤虚者,知会际也。审存亡者,别真伪也。”
今译:
越王说,如何能顺应客观规律,做到富国强兵。计倪回答:要知道自然客观规律,必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事物都有利害两方面。客观规律是,事物随着客观规律变化也会产生贵贱不变化。知道了这些的人,知道如何辨别、防范并利用它们成全我们。
越王曰:“何谓死生、真伪乎?”计倪曰:“春种八谷,夏长而养,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夫天时有生而不敷种,是一死也。夏长无苗,二死也。秋成无聚,三死也。冬藏无畜,四死也。虽有尧、舜之德,无如之何。夫天时有生,劝者老,作者少,反气应数,不知厥理,一生也。留意省察,谨除苗秽,秽除苗盛,二生也。前时设备,物至则收,国无逋税,民无失穗,三生也。仓已封涂,除陈入新,君乐臣欢,男女及信,四生也。夫阴阳者,太阴所居之岁,留息三年,贵贱见矣。夫孤虚者,谓天门地户也。存亡者,君之道德也。”
今译:
越王说:什么是利害,如何辨别呢?计倪回答:春天播种农作物,夏天农作物成长,秋天收获粮食。冬天将粮食收藏起来。到了该播种庄稼的时候,不播种就是第一种祸害。到了夏天,田里没有禾苗长大。是第二种祸害。到秋天没有收获,是第三种祸害。冬天没有粮食收藏是第四种祸害。如果这样,虽然有尧、舜的才能仁德,也无可奈何了。到了耕种播种的时节,根据自然规律耕种,是第一种利益。留意田里的庄稼,积机管理,除却禾苗,让禾苗长德更好,是第二种利益。在该耕种的时候积极耕种,到了秋天,才有粮食的丰收。国家没有拖欠的赋税,百姓没有错过收割的粮食,这是第三种利益。粮仓和府库没有损坏,并且已经封存,随时清除更新陈旧的粮食。君臣和谐相处。人口迅速繁衍,这是第四种利益。知道阴阳变化的人,在百姓遭到灾祸的时候,减免赋税。就能让百姓都富裕起来。知道人情变化的人,积极引导百姓,崇尚道德。
越王曰:“何子之年少于物之长也?”计倪对曰:“有美之士不拘长少。”越王曰:“善哉!子之道也。”乃仰观天文,集察纬宿,历象四时,以下者上,虚设八仓,从阴收着,望阳出粜,筴其极计,三年五倍,越国炽富。句践叹曰:“吾之霸矣。善!计倪之谋也。”(《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
今译:
越王说:有才能的人才是不是一定要年纪大的。计倪回答:有才能人并不一定是年纪大的人。越王说:对啊!你说得对。于是,注意自然环境的变化,上下齐心。内修政治,外交于诸侯。只用了三、五年,越国就国富民强起来。越王长叹:我国之所以有今天,全靠计倪的计策。
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越王句践十年二月,越王深念远思侵辱于吴,蒙天祉福,得越国。群臣教诲,各画一策,辞合意同,句践敬从,其国已富。
今译:
越王句践十年二月,越王回忆起以前因与吴国交战,战败求和。在吴国受羞辱的日子。的是,得到上天的眷顾,使自己能够返回越国。得到大臣们积极出谋献策和辅佐,而越王对于大臣的所献的计谋,没有一个不认真考虑的。只要是有用的,可以实施的。都一一照办了。于是,越国越来越富强了。
反越五年,未闻敢死之友。或谓诸大夫爱其身、惜其躯者,乃登渐台,望观其臣有忧与否。相国范蠡、大夫种、句如之属俨然列坐,虽怀忧患,不形颜色。
今译:
回到越国已经五年了,没有看到想讨伐吴国为越王洗雪耻辱的大臣。是不是大臣们爱惜他们的生命和荣华富贵。于是,把大臣们指集到淮阳宫,来观察大臣们是不是忧国忧民。相国范蠡、大夫文种整齐的做在也其中,表面上一点都看不出急于报仇雪恨的样子来。
越王即鸣钟惊檄而召群臣,与之盟,曰:“寡人获辱受耻,上愧周王,下惭晋、楚。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群臣默然,莫对者。越王仰天叹曰:“孤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孤亲被奴虏之厄,受囚破之耻,不能自辅,须贤任仁,然后讨吴。重负诸臣,大夫何易见而难使也?”
今译:
越王于是命人敲钟并发布圣旨召集大臣一起来商议,说:我受到吴国的羞辱,上对不起周王,下没有脸面对晋、楚国的各国诸侯。承蒙各位的出谋划策,得回到祖国并积极治理国家,已经准备了五年了,人民富裕了,士兵强悍了。在这五年里,没有听到有谁想要报仇雪恨。难道真的没有人为我分忧吗?大臣们还是不说话,没有什么反应。越王于是仰天长叹,我听说让大王忧虑,是做大臣的耻辱;而大王遭到侮辱,从臣子的应该自尽以谢天下。现在,我亲自遭受被俘虏的灾难,遭受被囚的耻辱。没有办法,需要借助各位精英人才的帮助,讨伐吴国,洗雪耻辱。各位都是我为之托付国家的国家重臣,难道真是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
于是计倪年少官卑,列坐于后,乃举手而趋,蹈席而前进曰:“谬哉!君王之言也。非大夫易见而难使,君王之不能使也。”越王曰:“何谓?”计倪曰:“夫官位、财弊、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今王易财之所轻,而责士之所重,何其殆哉!”
今译:
于是,因为年轻官职小而坐于最后的计倪,举着手走向前说:不是这样的!不是大臣们看到困难和危险就放弃不做,而是时机不到,大王不能那样做。越王说,为什么?计倪回答:官位财币金赏,这些是大王所轻视的;操锋履刃、冲锋陷阵、赴汤蹈火,这些是群臣所重视的。今天大王吝财之所轻而责臣之所重,岂不是很荒谬吗?
于是越王默然不悦,面有愧色,即辞群臣,进计倪而问曰:“孤之所得士心者何等?”
今译:
于是,越王不高兴了并且沉默起来,脸上出现了羞愧的神色,随即让大家退朝,单独问计倪:我如何能得大臣们的心。
计倪对曰:“夫君人尊其仁义者,治之门也。士民者,君之根也。开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左右。左右者,君之所以盛衰者也。愿王明选左右,得贤而已。昔太公,九声而足,磻溪之饿人也,西伯任之而王。管仲,鲁之亡囚,有贪分之毁,齐桓得之而霸。故《传》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王审于左右,何患群臣之不使也?”
今译:
计倪回答:“君主尊崇仁义的,是治理天下的方法。大臣和百姓则是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所在。君主是否得道,国家是否能够兴旺,关键在于大王是否能明选左右,任贤使能。在古代,太公乃囗溪之畔的饥饿之人,西伯任用他而得以王天下;管仲,此人是鲁国逃亡的囚徒,又有贪财的不好名声,齐桓公得到他而能称霸诸侯。《左传》曾曰:‘失士者亡,得士者昌’。愿大王审视左右,任人是否得当?”
越王曰:“吾使贤任能,各殊其事。孤虚心高望,冀闻报复之谋。今咸匿声,不闻其语,厥咎安在?”计倪曰:“选贤实士,各有一等。远使以难,以效其诚;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论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视其乱;指之以使,以察其能;示之以色,以别其态。五色以设,士尽其实,人竭其智。知其智,尽实,则君臣何忧?”
今译:
越王觉得计倪之言,不无道理,可是又觉得在任贤使能上也没有什么疏漏之处,于是问计倪道:“在选才用贤上,职责清楚,都能胜任,我本来对他们寄托厚望;接而,今天却都躲着藏着,都不说话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选才用贤,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进行考察:把人派到遥远的地方办事能知道一个是否忠诚;与人暗地里策划某些秘密,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守信;突然向一个人提问,可以观察他的机智;让一个人喝醉了酒,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定力。一直让人做冗杂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没有临变不乱的才能;用女色试探他,可以观察一个人的节操。用这五种办法考察大臣到底有几斤几两,是上智还是下愚,是草包还是英雄,是酒囊饭袋,还是智勇双全,就能鉴别得一清二楚。
越王曰:“吾以谋士效实、人尽其智,而士有未尽进辞有益寡人也。”计倪曰:“范蠡明而知内,文种远以见外,愿王请大夫种与深议,则霸王之术在矣。”
今译:
越王说:我已经做到了量长而用,让大家人尽其财,但今天仍然没有让我消灭吴国,报仇雪恨的好计策教我。计倪回答:范蠡长于军事外交方面,设计谋划,当机立断,依阴阳演变之常法,顺天地普存之法则。而文种则熟悉使四境之内,耕织之事,务必使百姓不误农时,乐于其业。希望大王与他们商议,他们必有好的计策献给大王。刚才这种大班哄的办法,是不容易得到深谋远虑大臣的真知灼见。
越王乃请大夫种而问曰:“吾昔日受夫子之言,自免于穷厄之地。今欲奉不羁之计,以雪吾之宿雠,何行而功乎?”大夫种曰:“臣闻:‘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川之鱼,死于芳饵。’今欲伐吴,必前求其所好,参其所愿,然后能得其实。”
今译:
越王于是召范蠡和文种说:过去在臣吴之时,多亏相国之计,使寡人免于斧钺加身;今天有何计策,能使越国尽快报仇雪耻呢?文种回答:我以前听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现在要讨伐吴国,必须先投其所好,遂其心愿。这就叫做: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民间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就是这个道理。
越王曰:“人之所好,虽其愿,何以定而制之死乎?”大夫种曰:“夫欲报怨复雠、破吴灭敌者,有九术。君王察焉?”
今译:
越王说:“投其所好,遂其心愿,如何取措施而置之于死地?”文种回答:“想报仇雪耻,伐吴灭吴,有九术可行,大王愿意听吗?”
越王曰:“寡人被辱怀忧,内惭朝臣,外愧诸侯,中心迷惑,精神空虚。虽有九术,安能知之?”大夫种曰:“夫九术者,汤、文得之以王,桓、穆得之以霸。其攻城取邑,易于脱屣。愿大王览之。”种曰:“一曰: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二曰:重财币以遣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三曰:贵籴粟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四曰: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五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六曰:遗之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君王国富而备利器。九曰:利甲兵以承其弊。凡此九术,君王闭口无传,守之以神,取天下不难,而况于吴乎?”越王曰:“善。”(《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
今译:
越王说:我被羞辱,在内无颜面对大臣,在国家上则不敢面对诸侯,心中迷惑,精神空虚,愁不思饭,耻不安眠,最想听的,就是你们的计谋。文种说:此九术,即使商汤周文王得到,也可以夺取天下;就是齐桓公、秦穆公得到,也可以称霸诸侯。此九术,攻城夺阵,易如反掌,杀伐擒敌,就像脱鞋子一样简单。请大王听我说。一是尊天地敬鬼神,以祈求它们赐福;二是用奇珍异宝迷惑其君王,多用巨额财富行贿收买他们重要的大臣;三是高价购买他们的粮食来降低其储备,根据他们的喜好卖给他们东西来消耗他们的民力;四是送给他们美女、用来迷惑他们君王,扰乱他们的计谋;五是选取能工巧匠,帮他们建浩大工程,以消耗他们的财富;六是帮助阿谀奉承之辈当上他们的官,让我们容易攻打他们;七是过分夸赞尊重他们有能力忠心的大臣,让君主(出于疑心)自己除掉他们;八是使我们国家国家富强准备精良的武器;九是积极训练军队士兵,等待敌人有机让我们所乘。越王说:说的好,就这么办。
太平军的东王杨秀清为啥会被处死?
康熙先说王辅臣当过库兵,后说他偷过银子,连起来就是说王辅臣在当库兵时偷银子。
清朝库兵怎样才能偷到银子呢?
库兵进银库以前,要脱光,是一丝不挂的那种。然后换上工作服,在银库干完活后,又一次脱光,再换上常服。
所以,库兵要想偷银子,只有走“后门”夹带才行。
在剧中,康熙说到这里,王辅臣“唰”地一下,老脸猪肝般地红了。
在清朝,说谁家祖上是库兵,就和现在我们说谁是“国足”一样,满满的“梗”。
下面,说说王辅臣这个人和他在三藩变乱中的表现。
王辅臣的品德没毛病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军,后来投靠明朝大同总兵姜瓖的麾下。他是个遵守上级主官命令的将领,姜瓖降清他降清,姜瓖反清他也追随反清。王辅臣长得长身玉立,极象吕布的画像,所以人称“活吕布”。这说的是他的外型象吕布,和专杀干爹的吕布品德是有天壤之别的。
姜瓖大同反清,王辅臣十荡十决,打得阿济格手下的八旗兵“莫有撄其锋者”,被对手尊称为“马鹞子”。鹞子是一种小型猛禽,以快、准、狠称雄于动物界。
后来,他兵败后被清廷没入辛者库为奴。因为曾经把清兵打出了记忆的烙印,顺治提拨他当了一品御前侍卫。洪承畴经略五省时,他很务实地追随承畴,承畴不食他不食、承畴不睡他不睡。
再后来,承畴回朝,他成了吴三桂的属下。三桂对他挺好,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因为和三桂侄子吴应期在酒后发生小摩擦,他花钱走了上层线路,调离三桂,运作到固原当提督。
……康熙十二年年底,吴三桂首创反清的旗帜,然后,贵州传檄而定、湖南望风而降。紧随其后,湖北、四川、广西、福建先后加入反清的洪流。
三桂为了团结辅臣,特派和辅臣亲密的汪士荣带着二封信、二道任命札交给他,其中一份给他,一份给甘肃提督张勇。
王辅臣本心忠于清廷,他不加考虑就将使者汪士荣和信札一起上交给清廷,于是换来了儿子王吉贞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和大理寺少卿的职位。他这一举动,引来了张勇的反感。显然,辅臣此举不妥当:他向清廷表忠心、换爵位,这无可厚非;但撇开张勇单干,甚至拿三桂对张勇的任命札邀功,就有踩着张勇肩膀往上爬的嫌疑。后来王辅臣反清,张勇对他进行了寸步不让的打击。
王辅臣不仅旗帜鲜明地反对吴三桂,他还提出要面谒康熙,以商讨平吴之事。康熙淡淡地说:“可与经略面议。”
莫洛是一朵奇葩康熙口中的经略,指的是莫洛。莫洛是满人,做官有一套:鳌拜得势,他党附鳌拜;康熙撤藩,他付合康熙。并且这人特能“嘴”,经常说要把叛军搞得“魂散惊而魄齏粉”挂在口边。
当时,康熙选中了他,经略陕西,向四川用兵。王辅臣从平凉赶到西安,向莫洛献计献策,大讲了一通四川平叛的注意事项。莫洛对此很不感兴趣,并且他的司官们纷纷对辅臣“侧目”,那是相当地看不起他!王辅臣感到很憋屈。
除此,莫洛还调走了王辅臣辖下的固原官兵的健马,换上一批“被茶瘦马”给他。
同时,莫洛进剿四川时,打仗的手艺不行,被四川的吴军攻下了七盘关和朝天关,这样就截断了清军的粮饷。康熙见势不妙,命令大军撤回宁羌州,清剿完身后的叛军再行进兵。于是,莫洛的败兵和王辅臣的驻军相逢在宁羌州,两营相距一公里。新仇旧恨,王辅臣亲自督战,几个冲锋,就干掉了莫洛。
康熙开启谈心模式王辅臣搞掉莫洛后,将实情向康熙作了汇报。康熙为了稳住他,开启了谈心模式。核心内容有两点:第一,你是先帝提携起来的,我也送了你一枝蟠龙豹尾枪,咱们君臣关系钢钢滴;第二,莫洛是我识人不明,发生兵变、主要责任在我,你也有疏于约束部众的比较小的责任。
辅臣听完玄烨的话,左右为难,他想回到清廷这个组织、又害怕组织事后的清算。莫洛是经略,相当于康熙派到陕西的代表,宰了那啥都得照价赔偿,何况是皇帝的代理人?
康熙一方面用宽慰的话稳住辅臣,另外加紧了对西安的增兵,仅蒙古兵就调发了五千人。
这时,吴三桂抓住机会,给辅臣送来二十万两白银,还送给他“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的印信。同时,三桂在甘陕遍发委任状。一时间,汉官们人心动摇。
辅臣一反,玄烨胆寒王辅臣在甘陕的影响力很大,当他选择站边三桂以后,秦州副将陈善迅速响应。辅臣得秦州,直接卡断驻守在汉中的清兵粮道,与四川的吴军遥相呼应。如下图:
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辅臣从平凉出兵攻下兰州,形成西北战场的大模样。这引成了连锁反应,众多不甘清廷民族压迫的汉官纷纷起兵,只有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王进宝、陈福苦撑待变。
西北战场很致命,如果辅臣和四川吴军会合,攻下西安,再叩开潼关,将会长驱北京城。火烧眉毛,康熙彻底坐不住了,他动起御驾亲征的念头,想奔赴荆岳战场尽快结束与三桂之间的战争。
这时,陕西总督哈占受不住压力了,他不断向康熙告急,主要意思是:西安十分重要,得增兵!康熙被逼无奈,只得将荆州大军抽调到西安,这样,甘陕就成了当时的主战场。
汉将逞威西北边对于甘陕地区这个主战场,不得不说,康熙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点。
首先,他调兵增援西北;其次,他扩充了红衣大炮的装备;然后,制订了收复秦州、兰州、巩昌的方案,用以剪断平凉的羽翼。
在整个战略执行过程中,汉人将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州这个咽喉城市,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额愣是打不下来,后来孙思克的援军赶到才被攻陷。兰州是王进宝拿下的,巩昌是张勇攻下的。
而八旗将领董额、毕力克图、阿密达的表现十分差劲。他们围攻平凉,开始是不敢进兵,后来在康熙十四年九月底打了一仗,刚一接战,清军中一名副将和游击溃退,以致全军失利。三个月后,清军在康熙的催促下又攻打了一次平凉,无功而返。
清军攻不下平凉,主要是八旗将领都惧怕王辅臣,面对云集平凉的清兵,辅臣斜着眼睛说:“姑缓其死,稍迟些日子,叫他一切尽了!”
其实,当时的情况对辅臣已十分不利。自他反清后,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他对秦州这条生命线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他回兵平凉后攻克兰州这个步伐迈大了,应该先打通和四川吴兵的通道;第三,死守平凉只有等待清军围歼的命运,如果他此时突围向四川王屏藩部靠拢,也许还有一线的生机。
逼降是一条不归路就在辅臣在平凉和清兵对峙的当口,康熙临阵换将,派来图海总管陕西军政事务。
图海是一员沙场老将,他上场后实行“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他不计伤亡地拿下虎山墩,虎山地势高,架炮可直接轰击平凉城;另一方面,他消除了辅臣的后顾之忧,与他“钻刀设誓、保其无它”。于是,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王辅臣终被逼降。
自从王辅臣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凄惨的结局。
三藩平定后,康熙二十年七月,王辅臣吩咐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笑道:“斧钺加身,砍头落地,不过忍片时之痛,大丈夫何所惧哉!我如死于兵械,必以畏罪自杀故连累图海,这般窒息而死了无痕迹。”是夜,辅臣自尽。
回到问题中来,“三藩变乱,王辅臣为何被康熙最先平定”。辅臣之反,确系莫洛的骄狂自大逼反的,也有他自身气量狭小的因素。甘陕之地逼近京师,辅臣一反,西北顿时变成主战场,引来荆州清兵、蒙古兵、图海兵马的围剿。辅臣没有及时打通与四川吴军的联络通道。张勇、孙思克、王进宝等汉将意志坚定,牢牢地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被困平凉后,辅臣自身没有做出突围的对策。在甘陕激变中,康熙应对措施得体,首先断了辅臣的南归之路,然后集中力量打击首乱西北的辅臣,动作精准到位。说起太平天国,大家都知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农民起义。而且这次起义和其他起义不同的地方是这次起义有宗教色彩。在整个太平天国的前期有个很重要的***就是东王杨秀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被天王洪秀全的处死。那么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会被老大给弄死呢,看了这哥们的简历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下场了。
杨秀清也是广西的一个贫苦百姓出身,也是一个旷工。洪秀全早起传教的时候就是在旷工里面传教的,所以杨秀清入教的时候非常早。虽说进去的非常早,但是并不是骨干人员。真正让他成为骨干人员的是一次事故。当时洪秀全被清抓走了,冯云山也不在。拜上帝会内部人心惶惶,没有人来主持大局了,甚至都准备该回家干嘛去就干嘛去了,准备解散了。但是就这这个时候杨秀清搞得跟羊羔疯犯了似的,抽搐一阵之后开始说话了,连声音都变了,说自己是天父(也就是上帝)下凡,你们以后要团结怎么怎么样,洪秀全之后就会出狱了。然后又抽搐了一阵,装作很无辜的表情,问别人刚才自己到底怎么了。这一下就忽悠住了所以的信教群众了。天父都来帮我们了,这还有什么害怕的。于是就开始团结一致了。果然没多久洪秀全没事回来了。
洪秀全和冯云山回来之后感觉装天父这玩意挺好用,于是也就承认杨秀清那天真的是天父下凡了。就相当于把这个写进党章了,你们以后一定要遵守。这下杨秀清摇身一变成为教会***了。之后的金田起义,又天父下凡了,群众积极性非常的高。永安建制的时候被封为东王,掌管兵权。不过这哥们也不能一直天父下凡不干正事,他还是挺厉害的,曾经抓到一个准备投降的将领。还拆穿几次湘军的阴谋。而且在治军方面很有作为。也很擅长笼络民心。在后来建都天京以后,洪秀全在天王府不出来了,杨秀清可以说是实际的老大了。
但是坏就坏在他还真当自己是天父了。有事没有就天父下凡,弄得洪秀全也得给他下跪,有事没事就说落洪秀全一顿。这也都是小事,竟然有次和洪秀全说把位子让给自己,这下洪秀全彻底的受不了了。立刻把当时的小人北王韦昌辉叫来杀了杨秀清。全家老小无一幸免。
可以说当时杨秀清死就死在自己太嚣张了,真的以为自己借天父的口吻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他没弄清楚的是洪秀全承认你是天父你就是,如洪秀全不承认的话你什么都不是。洪秀全才是真正的老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