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文的意思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檄文的意思”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历史上有五篇非凡的檄文,分别都是什么样的檄文?

2.缴文和檄文什么意思?

3.讨檄书 是什么意思

4.檄文怎么读

檄文的意思

历史上有五篇非凡的檄文,分别都是什么样的檄文?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历史也同样是一部战争史,而伴随战争出现的,也有各式各样的檄文。今天,我们就列举五篇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檄文,供各位欣赏。其中有的檄文辞藻华丽,有的檄文能“包治百病”,甚至有的檄文还能令人忍俊不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檄文是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同时也是对敌方较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檄文”一词出自于《汉书?朱博传》,其内曰:“合下书佐入,博口占檄文。”。如果用通俗的话语解释来看,檄文应该是一种“战书”,一种鼓舞士气的文体。檄文的产生,源自于古人所谓的“师出有名”,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檄文的作用就在于此。

       我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一篇檄文,名为《甘誓》,其作者是夏朝的君主启,出自于《尚书?夏书》。该檄文的产生,源自于启与有扈氏的战争纠纷,双方曾战于沃野,并在战争之前,启向部族战士们发起了军事动员。

       《甘誓》曰:“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大致意思就是说,有扈氏部落违背天意,轻视关乎民生的五行之说,同时也怠慢天子任命的三卿。正因如此,启要奉上天之命,发兵对他们进行惩罚。

       谈到这里,我们也为读者找到了历史上不少有趣的檄文,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华丽却毫无用处的檄文

       该檄文名叫《南明北伐檄文》,其产生年代为明末清初。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起义,致使崇祯皇帝被迫悬于煤山,明朝宣布灭亡。但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们仍心念旧国,于是便在南方成立小朝廷,准备对满清进行讨伐。

       《南明北伐檄文》由当时著名的学士执笔,其辞藻之华丽,堪称古今檄文类作品中的经典。

       下面我们节选该檄文中的一段,供诸位观赏:“昔五胡乱夏,仅一再传而灭。今东虏应谶,适二八秋之期。诚哉天道好还,况也人心思汉。慨自李贼倡叛,神京陆沉。建酋本我属夷,屡生反侧,遂乘多难,窃踞中原。衣冠变为犬羊,江山沦于戎狄。凡有血气,未有不痛心切齿于奴酋者也”。

       意思就是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五胡乱华的场景,如今噩运再次降临,令人心生痛惜。所幸的是,天道终归站在正义的一方,民众的心中也对汉室存在很深的感情。想到李闯作乱之后,女真人趁乱窃踞中原,令衣冠服饰习俗有所改变,江山沦为戎狄铁蹄下的地狱,的确难以名状。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该篇檄文华丽而又具有感染力,但是却最终没有派上用场,原因就是南明政权内部发生了巨变,导致北伐计划彻底流产。

       二、令武则天冷汗直冒的檄文

       唐代时期,武则天曾篡位自立,成立了武周王朝。李唐旧臣却对此意见颇大,于是他们密谋推翻武则天的统治,找来了当时的大文豪骆宾王,撰写了一篇《讨武曌檄》。

       骆宾王这样写道:“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意思就是说,武则天出身寒微,地位极其低下,先是以美色诱惑先帝,后秽乱后宫,做出一些违背人伦之事。甚至到了最后,居然不顾男尊女卑的思想,妄自称帝,实在令人感到不齿。

       《讨武曌檄》一出,武则天也同样看到了这篇文章,当她仔细读来时,不免被吓出一身冷汗,直言“反贼”之中的确藏龙卧虎,若是不及时剿灭,恐怕成为大患。虽然后来反武计划被严酷镇压,但是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骆宾王的《讨武檄文》仍是古代檄文中的代表性文章。

       三、能够治病的檄文

       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与袁绍准备进行一次大决战。在开战之前,著名才子陈琳挥笔写下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檄文措辞犀利、文采飞扬,将曹操骂得狗血淋头。檄文传到曹操处时,曹操正犯头风病,而当他将檄文展开后,见其内文字针针见血,自己竟然无力反驳时,不禁拍案叫绝,感叹陈琳的文采实在出众。与此同时,曹操的头风病也顿时好了许多,堪称是灵丹妙药。

       直至后来,曹操于官渡打败袁绍后,陈琳也被彻底俘虏,但是曹操却并没有杀他,而是将其奉若上宾,收入自己麾下。由此可见,曹操确实如传说中所言,颇有爱才之心。

       四、史上最乌龙的檄文

       这篇檄文名字叫做《檄高丽文》,是唐初时期元万顷的檄文作品,此事被记载于《资治通鉴》卷二百一之中。记载曰:“不知守鸭绿之险。”泉男建报曰:“谨闻命矣!”即移兵据鸭绿津,唐兵不能渡。上闻之,流万顷于岭南。最终传到了高丽王莫离支的面前,莫离支看了文章,感激地说:“谨闻命矣!”

       以上记载的意思非常明确,即在元万顷撰写檄文时,执意要以文采打压对方,却不料在文中透露出对方的防守薄弱点。这一乌龙事件,无疑是为敌方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令对方有所警觉。元万顷在文中称,对方的防守薄弱之处在于鸭绿江流域,只要唐军能够越过此防线,则对方必然会束手就擒。经此提醒,高丽国立即行动,对鸭绿江防线进行了防御整顿,将唐军的进攻路线彻底封死。此事被唐高宗李治知晓后,顿时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就把元万顷流放到了岭南。

       五、最令人发笑的檄文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在两广地区起事,曾国藩奉命讨伐,而正是在平定广东太平军时,居然还闹出了一个笑话。当时曾国藩本部堂德军官薄能鲜,素来忠、信、勇三字为行军之本,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文化。他命人写檄文时,根本不顾师爷的建议,令其写道“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上有日月,地上有鬼神,白日里有浩瀚的长江之水,夜半也有将士们的忠魂。我的忠心天地可鉴,大家都要听好了,我的檄文一到,就如同太上老君的急急如律令一般,谁都不要有所怀疑。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曾国藩下属所撰写的檄文,不免带有一些迷信的愚昧,不禁令人感到发笑。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怎样的檄文?它们都是属于华夏文明中文学的一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历史,同时也是古人智慧与文采的结晶,值得我们去好好的研究。

缴文和檄文什么意思?

       檄的意思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

       释义檄(xí),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下行文种名称之一。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以后用檄书写的文书也称为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出处出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堂奥之间,疑檄不绝。

       示例遇有紧急军情,檄书插上标志加快传递的羽毛,称为“羽檄”。

       用法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相关句子

       1、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

       2、希腊逻辑学家,一说是檄谴者悖论的作者。

       3、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

       4、而此时,多尔衮又连连飞檄传令追问宝藏下落,多铎恼怒之下放纵士兵一路大肆烧杀抢掠,搅得整个中华大地谈清色变。

       5、将军在出兵讨伐之前,宣读了一篇令人义愤填膺的檄文。

       6、这篇檄文把敌人的反动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

讨檄书 是什么意思

       檄文是对的,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拼音xí注音ㄒ一ˊ

       部首木部部外笔画13画总笔画17画

       五笔SRYT仓颉DHSK郑码FNSM四角48940

       结构左中右电码2907区位4713统一码6A84

       笔顺一丨ノ丶ノ丨フ一一丶一フノ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檄xí(ㄒ一ˊ)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檄文怎么读

       讨檄书可解释为讨檄文

       檄文xí wén[释义] (名)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构成] 偏正式:檄(文

       [例句] 鲁迅的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战斗的~。(作宾语)

       又解:

       檄文(xí wén)

       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现代说法:檄文之所以为檄文,是因为写此文的都是被缴了械的普通人

       文例:

       《讨武檄文》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 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 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加 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藜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 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 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 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 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 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的读音是xí wén,是古代中国一种用于传达紧急消息、动员民众或者批评讽刺的文学形式。也就是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檄文的“檄”字读音是xí,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它的读音是xí,表示一种批评、斥责的意思,类似于“斥责”、“谴责”的意思。檄文的发布往往是在紧急情况下,目的是为了唤起人民,鼓舞士气,或者呼吁某种行动。

       檄文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诗歌,有的是散文,有的是演说,有的是宣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檄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檄文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檄文有《檄告楚相》、《吴王刘濞遗诸侯书》、《讨王莽檄》、《宋人书为徐敬业讨武瞾檄》等,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檄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文献,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好了,今天关于檄文的意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檄文的意思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檄文的意思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