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公吐哺读音fu

2.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

3.成语故事周公吐哺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哺的读音和解释

5.什么公吐什么的成语

6.周公吐哺的成语故事

7.周公吐哺读音

周公吐哺的成语解释_周公吐哺的成语解释大全

周公吐哺的意思是什么

周公吐哺的意思是:周公把嘴里吃的食物吐出来,比喻求贤心切,对待客人非常有礼。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意思是: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也表明了周公对天下之士的礼遇。

扩展资料

引用周公吐哺典故的,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原文如下: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的意思是什么?

“周公吐哺”指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吐哺的故事

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武王消灭了商纣,又辅佐成王管理天下,使社会安定祥和。周朝分封时,将鲁地封给了周公,周公便派儿子伯禽前去管理。

临行时,周公告诫儿子说:“我的地位在国内算是很高了,但是一旦有宾客来访,我就会在吃饭的时候将口中的饭吐出来、洗头的时候将头发握起来,以便赶快出来迎接宾客,唯恐失去天下的贤人。

希望你到了鲁国以后,也不要因为自己身居高位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伯禽听从父亲的教诲,礼贤下士,谦虚待人,鲁国在他的管理下最终成为了“礼仪之邦”。现在我们用“周公吐哺”来比喻身居高位的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谦虚待人。这就是周公吐哺。

扩展资料

名人引用:

三国时期的袁绍与曹操论兵,曹操说出自己平定天下的策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重视人才是出了名的,贤士许攸来降时,曹操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

也正是由于曹操“求贤若渴”,像郭嘉、荀攸、贾诩、张颌、文聘等许多敌方阵营的文臣武将纷纷投奔而来,帮助曹操成就了一代霸业。

曹操在《短歌行》中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意思就是要像周公那样,听说人才来了要把吃进口中的饭菜吐出来,然后赶紧去迎接贤士。连咽下食物的时间都没有,就怕轻慢了人才,这样急迫的求贤之心自然会让人才趋之若鹜。

周公位高权重,在剪个头、吃个饭的时间里都要接见三次客人,我们不仅看到了周公的勤政,还看到了勤政爱民的“低姿态”。正因为他放低了姿态,如百川汇海一般,人心才向这里凝聚,人才便欣然归附。

“周公吐哺”有什么典故? 成语解释: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成语典故: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着。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成语示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

《周公吐哺》典出

《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扩展资料

“崇侯”二句:商纣王听信崇侯虎谗言,把西伯姬昌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这两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见:被。赦原:赦免原谅其过。商纣王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之。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经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营救,于是西伯被赦。

“赐之”二句:西伯姬昌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赐弓、矢、斧、钺,授专征之权。《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锡命西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213)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钺(yuè),古代兵器,形状像板斧而较大。征伐,一作“专征”,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

周公吐哺什么意思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目录基本信息详细释义同源典故用典示例相关资料展开基本信息详细释义同源典故用典示例相关资料展开编辑本段基本信息词目:周公吐哺拼音:zhōu gōng tǔ bǔ解释: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1]编辑本段详细释义典源《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2]典源译文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2]释义“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1]编辑本段同源典故一饭三吐 三哺 三握发 吐哺周公 吐哺握发 吐捉 吐握 周公下士 周公吐哺 周公发 哺应为吐 握周公发 发一握 发握三编辑本段用典示例东汉·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 周公 大圣,以贵 *** ,吐哺握发,惧於失人。”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三折:“虽然做不得吐哺握发下名流,也是喒的风云凑。”[1]编辑本段相关资料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准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归而制礼作乐。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质感动得流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吐哺的翻译

一、译文: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二、原文:

汉司马迁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简介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1-7]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1-5][6]。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出自东汉曹操《短歌行二首(其一)》,原文选段: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我愿如周公般礼贤下士,愿天下英杰真心归顺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第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学术界大致有五种说法。一是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五是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周公吐哺读音fu

成语 周公吐哺 发音 zhōu gōng tǔ bǔ

解释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示例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天下归心。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谁

周公吐哺读音:zhōugōngtǔbǔ。

1、周公吐哺

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因邑在周故称;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指周公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2、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周公吐哺”。

3、成语寓意

周公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即使身份尊贵,富有四海,倘不谦恭,不但会失天下,而且还会亡其身。

《易》书有言:“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成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应事事谦虚谨慎,只有礼贤下士,才能广纳人才。

4、成语典故

周公姬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使天下大治。周武王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周朝的基业,便开始分封同姓宗族、功臣和亲戚到各地去做诸侯。在建国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周公被封到鲁国。但是由于周朝刚刚建立,礼乐等制度也不完备,武王还需要周公的帮助。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背叛朝廷,就辅佐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周公命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封地鲁国,虽然伯禽是一个很稳重的人,但周公还是不太放心。在伯禽临行前,周公语重心长地对伯禽说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退归臣位。

成语故事周公吐哺

提到周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周公解梦”“周公吐哺”两个成语。

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姓姬名旦,我们所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武王叫姬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上面说到关于“周公”的两个成语,那么我们便分别从两个成语开始来讲述一下“周公”的传说吧。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意思就是周公礼贤下士,重人才,在吃饭的时候遇到客人来访,经常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这一点与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的“倒履相迎”,如出一辙,后人常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在位者礼贤下士的情怀,用以激励自身。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将“周公吐哺”纳入其中,“天下归心”随其后,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怀。

周公解梦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创造了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为我国的术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第一次听到“周公解梦”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将周公认定为周文王。

实际上,周公就是周公,民间多称“周公旦”,在武王伐纣中,周公的贡献不亚于姜子牙,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则远大于姜太公。

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分到了齐国,周公分到了鲁国,而周公将自己的儿子安置到鲁国,自己则留在京中武王。

周朝建立2年,武王便一命呜呼,周公担心诸侯乱政,便开始摄政,七年之中平乱、肃商、建都、制礼乐,七年之后归政于小皇帝。古人认为若没有周公,恐怕周朝会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制礼乐”,也就是后来孔子终生倡导的礼乐制度,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而周公频频出现于孔子的梦中。

所以在孔子学说主宰的时代,“梦见周公”便成为一个共识流传了下来,周公解梦应运而生,周公解梦并不是周公写的,只不过借“周公”之名,这全赖于周公所创立的基础政治文化思想造福人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哺的读音和解释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以下是我整理的成语故事周公吐哺,欢迎阅读与收藏。

成语故事周公吐哺 篇1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周武王消灭了商纣。周武王死后,周成王还是个婴儿,他又辅佐成王管理天下。

周朝把鲁地封给周公,周公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去管理。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要中断洗澡,多次吐出口中的饭,赶快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不要以自己的地位骄人。”

“周公吐哺”形容礼贤下士。

(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吐哺的意思是:《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成语故事周公吐哺 篇2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的意思 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造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的道理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什么公吐什么的成语

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哺读bǔ成语:周公吐哺拼音:zhōugōngtǔbǔ解释: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出处:《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孟德——曹操的诗歌《短歌行》。“周公”两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成语故事

什么公吐什么的成语是: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指周公吐奶,天下众人都回归到他的心中。这句话比喻一个领导者的仁爱和智慧能够感召众人归心向善。

在古代,周公是周文王的大臣,他的仁德和明智被视为楷模。周公吐哺的典故源于他在担任摄政期间,为了安抚百姓,经常以身体力行地亲自喂养孤儿,体现了其慈爱和关怀之心。因此,天下的人们都愿意听从他的领导和管理,归心顺从。

这句成语后来也被引申为一种领导者应有的品质。强调领导者应该以仁爱、智慧和关怀来感召和影响员工或民众,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追随和支持。一个具有这样品质的领导者能够赢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带领团队或者国家实现共同的目标。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拆解为两部分:

1、周公吐哺:指的是周文王时期的大臣周公旦。“吐哺”意味着周公旦将自己所吃的食物吐出来喂养他人,象征他的仁爱和关怀。

2、天下归心:表示天下众人皆愿归附周公旦,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领导,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拥护和信任。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包含哪些方面

1、仁爱和关怀:周公旦吐哺喂人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人民的仁爱和关怀。作为领导者,关注人民的福祉、关心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领导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照顾他们的权益。

2、智慧和决策:周公旦通过智慧和正确的决策赢得了人民的信任。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度的智慧和明智的判断力,能够制定出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政策和。通过正确的决策,领导者可以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领导方式:周公吐哺的成语反映了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不应该通过强制或权力来统治人民,而是通过赢得人民的心和信任来引导他们。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出榜样,通过正直、公正和善治来影响人民,并使他们自愿归顺。

周公吐哺读音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典源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典源译文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周公吐哺读音:[zhōu gōng tǔ bǔ]。

周公吐哺,汉语成语,拼音是zhōu gōng tǔ bǔ。意思是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典源译文: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